郑时龄院士获“上海市教育功臣”荣誉称号

10.09.2018  16:37
          第34个教师节之际,每5年评选一次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揭晓,8位优秀教师获此殊荣,接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表彰,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名列其中。颁奖仪式9月8日下午在上海大学举行。当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市委副书记尹弘,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副市长翁铁慧等市领导亲切接见了郑时龄院士等第四届“上海市教育功臣”,与他们热切交流。



          郑时龄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始终怀着对身为教师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人才培养置于首位,在近40年的为师生涯中,坚持探索、勇于实践,用科学高效的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为人、为师、为学的楷模,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他很早就开始探索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遇到社会上出现新的热点,他总是尽可能结合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         

 
郑时龄院士在作学术报告

          作为教学名师,已是77岁高龄的郑时龄院士今天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讲授本科生的《建筑评论》,以及博士生的建筑理论必修课,并在教学上指导团队的青年教师进步。在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郑时龄院士已指导培养118名研究生,其中硕士76位、博士42位,其中相当一部分现已成为建筑设计、建筑教育和城市管理领域的佼佼者。         

 

郑时龄院士与培养的研究生在一起

          郑时龄院士曾开创性地开启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包括《西方建筑史》《建筑理论》《艺术史和建筑评论》等。很多课程都是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他就坚持边学边上,不断完善。自1992年起,他开始为建筑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建筑评论”课,这是一门全新的、涉及内容及其结构极其庞杂的课程,完全没有现成可参考的素材。他边教学边整理教材,历时9年出版专著《建筑批评学》,首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系统方法,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
          他先后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国家教学名师奖”(2008年)和“教书育人楷模”(2012年), 他领衔的“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建筑评论》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他负责的“‘历史、理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建筑理论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荣获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郑时龄院士关心学科整体发展,主持完成的中科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报告《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咨询课题《关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若干问题及建议》,获高度重视,已汇总为红头文件供各部门研究学习。
          他积极引领学科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郑时龄院士就开始关注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他1999年撰写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曾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结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结合他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与风貌区保护研究》,他历时3年重新撰写《上海近代建筑风格》,近日刚刚完稿。
          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院士倡导学科要服务社会,主动深度参与城市建设,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为更好的建筑、城市、未来而努力奋斗。他曾主持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浙江海宁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复兴高级中学、格致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博物馆东馆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一直关注着这些新生的建筑和城市的空间。
          自2000年以来,郑时龄院士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并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组委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参与世博会的规划和展示的审查工作,还承担完成三项有关世博会总体规划、场馆建筑等的研究课题。直至今日,他仍在参与后世博的规划和建设。
          他还作为核心专家参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编制研究工作,并主持《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设目标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自2004年担任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以来,他积极参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他还为上海援疆建设工作、援滇工作做出了贡献。
          为了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有更好的发展,郑时龄院士直到今天依然不知疲倦地坚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第一线,不辞辛劳地奔忙于国内外各种学术和公共的会议与活动,一心只为推动他一辈子心头所系的“更好的建筑、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来”。
          谈起为师之道,郑时龄院士引用诗人何其芳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一句诗来抒怀:“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