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遗体捐献者 海峡两岸"准医生"们如何致谢?

03.04.2016  08:27

  原标题: 直面遗体捐献者,他们如何致谢?

  宁愿学生们在他的身上动上千万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这是许多无言恩师捐献时留下的夙愿。

图片说明:两岸医学生为“大体老师”进行公祭

  清明时节,来自宝岛台湾的一批医学生正好来沪交流,他们到访的第一站便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实验楼前的慰灵碑。碑上写着8个大字:魂归自然,功留人间。

上海交大医学院实验楼前的慰灵碑。

  这些大学生脱下行装、换上白大褂,每人佩戴黄丝带,人手一枝黄菊花,行默哀礼。他们还在医学院司仪的主持下,为慰灵碑所指的“无言恩师”诵上一段致谢词,并一一到碑前献花。

两岸医学生对“大体老师”致谢辞。

  对于海峡两岸乃至天下所有的准医生,“无言恩师”就是遗体捐献者,他们将自己的身躯全然奉献给医学事业。宁愿学生们在他身上动上千万刀,也不要在其他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这是许多无言恩师捐献时留下的夙愿。

   寻访“大体老师”,每年邀家人公祭

  每年清明祭扫,慰灵碑前总是鲜花满地,医学生们借此寄托感恩之心。但与内地对遗体捐献者的隐私保护不同,台湾医学生对于他们亲手操作的“大体老师”都挺熟悉。在根据逝者遗愿接受捐赠后,学子们会全班出动,利用假期前往捐赠者家庭,寻访“大体老师”的生平故事,并收集他们照片等资料。大多数家庭都乐意接受这种特殊意义的访谈,甚至接受邀请前往学校出席特别的公祭仪式。

  上周三,台湾阳明大学陈嘉旻、陈彦廷等数百名医学生,就在学校大礼堂参加了隆重的“大体老师”公祭活动,集体向这一批遗体捐献人士表达追思之情。根据寻访所获的各人材料,他们不仅精心制作PPT,还将相片都打印出来,用以重新布置实验室外的两面“大体老师”纪念墙。对于不愿接受这一形式的“大体老师”,学生们则会在他的“版面”上献上一首诗。

  在读医学系大三的陈嘉旻同学告诉记者,他们从台北去了台岛最南端的屏东,找到了班上唯一一位“女大体老师”的家。这位罹患乳腺癌的女士只有50多岁,生前真是中学地理老师。她未婚,也无儿女,唯一亲人就是父亲。她捐献遗体所愿,正是将这样一种教育价值在生后继续传递下去。如今,她的父亲独居养老院,不幸在嘉旻和她同学前去的前夜,突发中风,无法多加采访。

  而陈彦廷同学印象最深刻的“大体老师”则是一位充满传奇性的江湖大哥。通过寻访,他得知,这位大哥后来退隐江湖,走上正道,当上厨师,业余则十分爱好极限运动,包括驾驶重型机车等。年届半百,大哥却因胰腺癌早逝。“大哥很帅,乐观向上,意气风发,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陈嘉旻也在解剖观察实验中见过这位大哥。她说,大哥如今很瘦了,但曾经挺胖,这恐怕就是患病造成的。“想到他也有血有肉、活蹦乱跳,不仅呼吸,还会说笑,就不再觉得他只是现在这般冷冰冰。

   他们对于准医生不仅贡献了身体

  与台湾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致敬方式相比,沪上医学生也有自己的传统。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大二年级的陈立伟、张家绮等人,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与护理专业,都是这学年刚刚接触“系统解剖课”和“局部解剖课”。

  第一次课,她们在实验室内围拢在“大体老师”周围,举行集体默哀仪式。根据现有的机制,每学期全校约200名医学生上课,在半年内即一个学期之间约有20名遗体捐赠者可供院校。同班学生8到10人成组,不仅这段时间,都在同一位“大体老师”身上进行操作;而且,在解剖课之后,这位“大体老师”事实上也是学生今后医学生涯中的唯一“大体老师”。因此,学生们对他也是格外珍惜,并怀有感情。

  陈立伟告诉记者,第一次动刀,需要划开“大体老师”的大腿部,观察皮肤、肌肉、血管、神经、骨骼等结构,之后还要尽可能进行复原。“一开始大家都多少有些畏惧,但随着认真深入,就不再出现这种感觉了。”她说,她们每节课前经过充分预习准备,力求不能多开一刀,不把重要结构破坏,“这也是对‘老师’最大的尊敬”。

  随着课程的进展,陈立伟她们从腿部的较浅静脉开始,找到这个同样可以进行输液的位点;然后,再确认更深层面的动脉;之后还有上肢、腋窝、背部、臀部等不同部位。“越到后来,我就越会想象她或他生前的故事,在头脑中一定存在伟大的想法,不被某些思想所束缚,成就了这样一种大爱。”陈立伟说。

  十分幸运的是,陈立伟曾经在去年底真正遇见了一位遗体捐赠者。那是在她志愿服务的敬老院内,一位七旬老奶奶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与立伟相谈甚欢,还展示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在不经意间,奶奶听说她是医学生,便告诉她自己已订立遗嘱,并签署协议,还给立伟看了捐赠证书。

  更令立伟感动的是,老奶奶还动员自己的女儿也签约捐献了遗体。立伟了解到,她女儿患有免疫性疾病,一直无法治愈,身心蒙受苦痛。是奶奶说服了自家的女儿,“尽管医学对自身疾病还无能为力,却能为后来者带来希望。

  同处中华传统文化中,台湾医学生也颇有同感,他们感觉到“大体老师”绝不仅仅只是医学生理方面的老师,更是医学精神上的导师。陈彦廷的父亲也是医生,他曾不止一次亲见父亲在车祸等事故现场冲上前去,抢救难者,帮助止血;同样,他也不忘成为医学生后“大体老师”给自己带来的第一教训,那就是“无私奉献、谦卑学习”。“不论自己成了主治医师还是什么名医,都不会忘记‘大体老师’教给自己如何学会奉献与谦卑。

   【附录】 两岸医学生对“大体老师”的谢辞

  每年的四月,春风生杨柳;每年的清明,祭扫各纷然。今日此时,我们伫立于此,祭奠我们的无言良师,那些带我们开启人体奥秘之门的大体老师们。

  在中国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下,他们是开明的先驱;在医学事业发展、资源紧缺的环境中,他们是无私的奉献者;在学生孜孜不倦、渴求知识的目光中,他们是伟大的教育家。

  新教楼内偶然散发的福尔马林气息总是那么亲切,时时刻刻提醒起深深藏在脑海内的那位恩师的身影。宁愿学生在他身上千刀万剐,也决不允许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这是许多无言恩师的夙愿。是的,老师们做到了。从第一次的懵懂无知甚至胆怯的操作,到后来知识的充盈以及动作的熟稔。每一次沉重的开始都能带给我们远胜于课本的知识,每一次疲惫的结束总是能留下千千万万值得巩固的影像。直到最后那一刻,我们心怀的不仅仅是敬佩和感动,更是一种在收获日益清晰的知识细节之后的感恩和致谢。

  与大体老师相处的半个学期内,没人知道他们生前何如,也没人知道他们是因何而逝。但上过局部解剖课的同学们都知道,长时间的相处总能让我们渐渐熟悉老师们,熟悉他们皮肤上的皱纹、肌肉的纹理甚至是体内的病灶。也许,就是因为背后的不了解,我们才能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无论年轻年长,无论胖瘦,老师们带给我们的知识和精神刻在我们心里。

  大体老师用身体力行的奉献,使得初入医学殿堂的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人体的组织结构、位置比邻。他们以令人敬佩的方式,留爱人间,并给予我们——未来的医者,希望的寄托和祝福。这样的奉献点燃我们心中对生命虔诚的大爱,使我们立志学医、治病救人的信念更加坚定。

  致谢,我们的无言良师们;致谢,那些为医学事业奉献的人们。在此,我们立下誓言,必不负你们的付出,在医学这条道路上,做到更好的治愈、帮助、安慰那些需要我们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