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与PACC推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习班计划之“上海绒绣”

15.04.2016  15:40

2016年度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推出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习班计划: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与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织绣研习项目于4月12日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传统绣种织造类非遗工艺与国际纺织艺术之间的融合创新,为传统绣种织物找到当代设计表达提供新美学的思路与办法,推出当代生活美学及服饰美学的非遗创新产品。以“地方重塑”的理念为上海城市文化旅游业态、文化生态、生活样态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探索。

非遗研习织绣创新项目” 为期20天,在第一批织绣创新培训课程,中法设计专业师生织绣创新跨文化培训课程正式拉开序幕。开幕现场,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PACC主任汪大伟,浦东新区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副书记方霞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PACC执行主任金江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参加了本次仪式。

与会领导们纷纷对本次项目的开展寄予期望:希望通过本次项目把传统手工艺文化激活,让多元文化在这里相聚碰撞,让我们古老的手工艺用当代人喜爱的方式加以呈现。

仪式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主持。现场邀请了来自高桥的上海绒绣传承艺人、苗锦艺人、缂丝艺人以及来自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设计专业研究生、中国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创新设计研究生和社会各界非遗手工艺术爱好者共同参与。

开幕仪式结束后,由上海东岸绒绣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指导孙原丘先生及高桥绒绣馆两位绒绣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绣的介绍及展示。分别从上海绒绣的发展历程,绒绣的艺术特色,绒绣的分类,绒绣的制作工艺,及其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说。在谈到对于上海绒绣的保护与传承,孙老师谈到“传统手工艺的工艺和材料是不能变的,如果绒绣不是用羊毛线而换做丝线,不是用网格布而是绸缎,缺一样,绒绣都不会是绒绣。

下午,中外学生一起来到高桥绒绣馆参观。用更直观、亲身观摩的方式与绒绣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外国学生走进高桥古镇,被悠久的建筑特点吸引,为绒绣的绣之不易而赞叹。在孙馆长的细心解说下,学员们对绒绣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绒绣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孙原丘老师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高桥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斐轶接待了学员,并与法国学生亲切交流,共同探讨艺术的魅力。我们希望更多的织绣爱好者、手工艺人可以与我们共话共研织绣发展。

        期待这次跨界的交流合作,将年轻的思考、各方设计师的眼光、传统手艺人的技术、中外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互相融合,在“非遗研习织绣创新项目”中碰撞出新的创意和火花,将绒绣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传统手艺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