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轨交狠治逃票行为 千余人被纳入征信系统“黑名单”

11.04.2015  13:30

  昨天的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会上,轨道交通等20个行业入选年度市文明行业。针对群众反映较大、影响较大的地铁逃票行为,轨交管理部门结合文明创建,集中整治逃票、冒用卡的陋习。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查获逃票、冒用敬老卡行为14242人,其中纳入征信系统黑名单者1332人。

  查获逃票、冒用敬老卡行为14242人

  去年7月,上海轨交行政执法大队成立。截至今年3月底,共查获逃票、冒用敬老卡行为14242人,补收票款和罚款64.6万元,其中查获无票8719人,补收票款37.2万元;查获冒用敬老卡5488人,罚款27.4万元。

  执法大队在暗访和排查中发现,乘客逃票的主要形式有钻进钻出、跨越闸机、非法使用或冒用免费乘车证等。

  对此,管理部门首先梳理重点逃票的车站。客流量大的中心城区地铁站是逃票高发地,特别是人民广场、世纪大道、上海火车站、静安寺、南京东路、徐家汇等重点车站。目前,执法大队队员在早晚高峰协同各车站对逃票进行稽查。

  其次,开展联合执法。针对市民反响大、长期存在逃票现象的重点车站,执法大队还会同轨道公安、保安采取联合稽查,严厉打击。按照轨道交通条例第30条规定,对无票乘客,按照最高单程补收票款,并可加收五倍票款。对冒用敬老卡乘车的,罚款50元并没收敬老卡,在查实真实身份后,将冒用者的信息纳入上海市个人征信系统。目前1332人已被查获并纳入此系统。

   暂时保管”的敬老卡领取率不足50%

  据介绍,目前的票务稽查中存在以下难点:

  逃票成本低,五倍以下最高票价罚款难以真正起到威慑作用;逃票行为隐蔽迅速,躲过工作人员的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是有准备的逃票,身无分文,无法处罚,且群体“作案”,抓住一个,逃掉几个。

  个别人员对逃票稽查工作进行暴力抵抗;部分逃票人员面对稽查强行反抗、逃脱,如无公安人员在场,车站工作人员很难将其拦截。

  因车站布局或列车到站乘客集中出站等因素,日常运营下,工作人员忙于客流疏导、充值问询及票务处理等,顾此失彼。

  还有,工作人员对假证识别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卡证(诸如烈士家属证等)须与民政局进行电话联系核对信息后才能确认真伪,核对程序不便且用时较长,引起乘客不满。

  自去年8月起,上海地铁和市征信系统对接,一旦查获冒用敬老卡和伪造证件乘车者,只要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都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中,受到“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管理约束,失信者将在升学、就业、信贷、生产经营、个人消费等方面受到制约,但依然有人“顶风作案”。

  症结究竟在哪儿?

  相关部门进行了分析:一方面,稽查人手少。靠现有力量,要覆盖上海500多公里地铁里程、337个站点、900多万人次日均客流,及时查处每一起逃票和冒用敬老卡行为,几乎不可能;“暂时保管敬老卡”的惩治方法威慑力不足,敬老卡补办手续很简单,只需20元,因此“暂时保管”的敬老卡领取率不足50%。

  此外,“征信系统”的威慑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很多冒用者们常提供虚假身份证号等信息,进入系统也对不上号;还有一些冒用者,多为四五十岁,他们已经没有就业、升学、办信用卡的需求,受到征信系统的影响极小。

  冒用敬老卡者将来领卡受“

  针对下一步工作,轨交管理部门表示,将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日常稽查与不定期专项稽查,使逃票稽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修订《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重申对六类免费乘车人员证件的检查及相关规定的执行;对无车票或持无效车票乘车的,按条例规定补收及加收票款。

  同时,加强敬老卡管理。对冒用敬老卡行为处罚的同时,把敬老卡随便交给他人使用的持卡者,也应予以约束。如果查实任由他人使用自己敬老卡冒名乘车者,应取消持卡资格,或吊销使用敬老卡免费乘车的功能;对冒用者将来申领敬老卡予以限制,将冒用者的信息提交敬老卡管理部门,等冒用者到了可以申领敬老卡的年龄段,对其领卡进行限制。

  此外,加大罚款金额。现在冒用敬老卡处罚50元、其他逃票行为最多罚84元,实在太少,必须提高处罚额度,重罚逃票,才能堵住很多逃票者“一逃再逃”的侥幸心理。

  来源:文汇报   作者: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