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代 树立新理念 实现新发展

31.10.2017  20:21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浩亮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大会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新的时代,红十字组织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适应新时代,树立新理念,实现新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人民美好生活愿景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走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这是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

      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表述,和红十字运动的宗旨即“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的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是相通的。可以说,红十字会的奋斗目标同党和国家的目标高度一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事业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好生活需要就包含了对“生命、健康、尊严”的人道需求。而红十字专兼职人员不多、组织基础不扎实、社会动员能力弱、配置资源少、环境氛围不够浓等是我们当前面临的客观现状。可以说,红十字事业发展能力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人道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所面对的重大挑战。

      新时代,红十字事业前景光明、机遇难得。红十字人一定要深刻认清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等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十字事业发展道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红十字工作的着力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其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二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就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而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顺应人民的人道需求,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目标,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为宗旨,切实做好“三救”“三献”等人道服务,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简称《国务院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要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治理结构,依靠并引导广大红十字会员、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红十字人道事业。

      一是转变工作思路,让人民群众成为红十字运动的主角。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人民群众始终都是该人道运动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在150多年前的索尔费里诺的战场上,是当地的村民们在亨利•杜南的号召下参与了志愿救助伤员的工作;在今天全球各地的190多个国家,是一亿多志愿者在交战地区、灾害现场、学校社区等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人道援助。从这个角度来说,红十字运动是一项人民的运动。近年来,我们建立了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区域联盟,制订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志愿服务队实现自治管理。通过“千万人帮万家”“爱心行动•百姓救助”等项目,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人道工作搭建平台。结合群团改革要求,在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执委会及专业委员会人员组成中,提升基层一线代表的比例。今年召开的上海市红十字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均超过了60%。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项目招聘等方式吸引专家学者、其它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红十字会工作。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做好红十字核心业务。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将群团改革的要求和红十字的宗旨相结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变职能,精准施策,在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三救”“三献”等各项红十字人道服务项目。这不仅是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职责,也是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直接体现。

      目前,仅上海市红十字会就设有20多个人道救助项目,各区红十字会也根据自身资源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开设了多种人道项目。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救护培训长效机制的落实,关注“一老一少”(失智失能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参与总会“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重点项目,关注“互联网+”等筹资渠道的拓展,关注红十字志愿服务和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等。力争到2020年,各区均建有标准化的救护培训基地,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率在全市高一新生中达100%,在高校新生中达80%以上,常住人口普及培训数每年增长1%,历年累计覆盖率力争超过30%;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效库容量达到18万人份;器官捐献工作社会知晓率、民众接受度及潜在供者的转介率不断提升,实现率每年增长10%;注册红十字志愿者年增长5%以上,红十字志愿者骨干培训率、新注册红十字志愿者培训率均达80%以上,并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出色的志愿者领袖;红十字人道筹资渠道更多、救助覆盖面更广。

      三是将服务重心下沉,将红十字服务延伸至“最后一米”。继续加强基层组织网络的覆盖面,以“博爱家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街镇红十字服务总站、居村红十字服务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其成为服务社区困难群众的有效平台、联系红十字会员、志愿者的有效载体,打通红十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全市红十字服务总站达170个以上,各区拥有一个以上市级“博爱家园”。同时,积极专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探索总结推广红十字工作与社区“睦邻中心”“社区事务中心”的功能融合及社区“博爱驿站”的建设,把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宅基和社区睦邻点,将红十字工作向睦邻点延伸,深入推进红十字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和红十字文化宣传,将联系、宣传、服务群众从“最后一公里”推至“最后一米”,让红十字与人民群众心贴心、零距离,切实提升老百姓对社区红十字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在广泛传播中彰显红十字文化的魅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同样也是红十字运动持久发展的精神动力。

      今天,红十字运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人道主义运动。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对人类不存歧视的人道思想和所奉行的七项基本原则。红十字运动的文化渊源,深深扎根在各种不同的世界文化中,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十字运动在中国1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更融入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务院意见》指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契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传播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文化,用红十字文化引领红十字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意义非凡!

      上海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地。在这里,红十字文化有着100多年的深厚积淀,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宝贵财富。“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红十字精神,推动红十字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年,上海已经做了几件在全国来说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如编印出版《红十字在上海》并拍摄制作成同名纪录片,摄制《淞沪抗战中的红十字》纪录片,成立上海红十字运动研究会,建成上海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等,对红十字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此外,通过建立普法传播师资、志愿宣讲等宣传传播队伍,开办“博爱讲坛”、红十字故事创作比赛、红十字青少年文化节和人道法辩论赛等活动,开通上海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开发《指尖上的红十字》微信小游戏,制作《红十字的历史与文化系列动漫片》,绘制《漫“话”红十字》漫画书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播红十字文化。今天,红十字文化在上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红十字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红十字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传播,充分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红十字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要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大力传播红十字文化,推动红十字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楼宇,并力求将其转化为人们普遍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红十字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引领之一。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争当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上海正根据中央要求,积极争当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对于红十字工作来说,上海也不能例外。近年开展的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设立少儿住院互助基金,在公共场所推广设立AED,建立红十字历史文化成立馆,成立红十字运动研究会等许多工作,均为全国首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在上海调研时曾表示:“上海创造了一系列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方法、措施,形成了一批可以推广的重要经验,各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15年7月,根据中央部署,全国总工会、上海和重庆两个直辖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群团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市红十字会被纳入本市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两年来,全市12个区红十字会先后建立了党组,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对红十字会工作的有效覆盖;市、区红十字会通过换届改选,在执委会、理事会和代表大会代表中增加了基层组织、先进人物、会员、志愿者、捐赠者等基层一线代表的比例,增强了群众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整设立“基层组织和青少年部”,将工作职能和重心将基层倾斜,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省级红十字会设置面向基层组织的部门;红十字服务总站覆盖了63%的街镇红十字会,实现了基层组织的网络覆盖。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改革举措,增强了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实现了强基层、转方式、转职能、转作风,为红十字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7年5月8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正式施行,在红十字会治理结构改革上上海第一个进行了探索实践:9月,上海市嘉定区红十字会率先依法选举产生全国红十字系统首个监事会,形成由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等构成的综合监督体系,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这是红十字会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进红十字会组织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郭长江亲临祝贺,并要求嘉定区红十字会认真细致做好设立监事会的试点工作,发挥好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为全国红十字会系统设立监事会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上海是国家确立的“一带一路”桥头堡,10月已经正式出台了《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提出6大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上海市红十字会正根据总会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参加服务“一带一路”工作调研,加紧开展红十字救援队及其它志愿服务队建设、培训和演练,认真谋划红十字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内容及方式,努力发挥好红十字组织的民间外交作用,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升红十字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要认清: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的不仅是信心和决心,更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行动力。红十字事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正所谓“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遵循国际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积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道需求,着眼“挖掘历史厚度、扩大群众广度、提升发展高度”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力争实现红十字事业的新发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和地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