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郁铭芳院士:您是这样温暖的人

16.04.2020  15:22

大师已去,风骨永存。

连日来,铭芳院士的弟子、曾经的同事、东华大学师生、校友纷纷深情追忆缅怀先生的治学育人、为人处世和生活点滴。郁铭芳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在每一个曾与他相处、被他濡染的人们心中,先生永远激励、温暖着我们。

学高身正 风范永在

远在西安9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终身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穆4月13日亲笔敬唁郁铭芳院士,他写道:郁院士为纺织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也多有帮助,毕生难忘。在纺织教育一线,他毕生奋进,教育和培养了众多纺织人才,为祖国纺织产业宏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郁铭芳院士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为祖国尽忠的精神,令姚穆院士由衷赞佩。

2014年10月,郁院士(一排右八)和姚穆院士(一排右五)等嘉宾参加材料学科创建60周年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20周年活动

十年来,每年的国庆节前夕,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教授都会来到郁老家里为他庆生。朱美芳院士说,先生谈笑风生、对后生的教诲和鼓励历历在目……今年1月21日,她再次前往医院拜见先生,“谁知竟成了永别!您的高风亮节、您的谦逊学风永存!

2013年9月,学校人事处与学院党政班子为郁院士祝寿,右四为郁铭芳、左二为朱美芳

郁先生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把握大局、温文儒雅、和蔼可亲,终身难忘!”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余木火教授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和郁院士一起参与中国工程院高性能纤维咨询项目和生物质纤维咨询项目,90高龄的院士不畏38度的酷暑、零下10度的严寒,先后在盐城奥斯、长城华冠、中国商飞、吉林化纤、长春一汽、南通长江、宁夏等地参加了所有调研活动,带给余教授深深的感动。

2012年10月,郁院士(右)与余木火教授在硅硼氮无机高性能纤维实验室

这几天,郁铭芳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几位成员哀思万千。资料采集工作周期长、复杂繁琐,许多任务都需郁院士的配合,由此,他们也成了郁院士家的常客,成了忘年交。大家回忆到:采集资料时,郁院士总任由我们翻箱倒柜地找,只要觉得有用,悉数交予小组处理;挑选照片时,他不仅逐张讲解甚至拿起放大镜查起了地图,尽量准确无误地还原彼时情景;郁院士不吃零食,但每次我们上门,他都特意准备许多可口的食品,而且非常细心,只要哪样我们说好吃,下次去他必定多备一些;郁院士经常留我们吃饭,每次都要嘱咐阿姨多做几道菜;每次从他家告别,无论刮风下雨,郁院士总会站在阳台目送我们,直到我们在他视线中消失;为了消解我们的劳累,他还带我们逛遍偌大的小区,落日余晖时,看其和夫人姜老师同种下的树……往事历历,一桩桩、一件件,不思量,自难忘。

采访组在郁院士家中与其交流采集档案资料

德高育人 润物无声

4月12日,郁铭芳院士离开了我们,可他生前的一个身影、一句话语、一个眼神,刹那涌上人们的心间,除却那盈眶的泪水、阵阵的痛悼,还留下了久久挥之不去的感怀与感动……

在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刘崴博士的心里,郁老师是个治学严谨的人。他尤其记得2004年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场景,时年77岁的郁老师仍坚持到实验室指导他做实验,在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刘崴崴交给郁老师修改,老先生竟连标点符号都逐一改正,“如此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自觉惭愧……”刘崴崴便悄悄把论文拿了回来,自己检查了一遍。郁铭芳院士在生活中非常简朴,可对学生却关怀备至。刘崴崴回忆道,“郁老师每个月都从工资里拿出固定的钱,给学生发补贴。后来工作了,我们每年去看望老师时,先生还坚持给大家包红包,婉拒不得。郁老师非常谦虚低调,从不愿麻烦别人,他常说,(我得到的)这些荣誉都是大家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得来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琪琳教授回忆说,“十八年前论文答辩时的合影一直珍藏着,每每看到都会忆起郁老的教诲。留校工作后搬到松江办公,有幸和郁老在同一楼层,经常碰到,会聊聊工作也聊聊家常,那带着甬音的上海普通话让人听着特别亲切。深切缅怀,送郁老。

2002年3月24日,吴琪琳(左二)博士论文答辩时与郁铭芳院士(前排右)等合影

2013年6月18日,郁铭芳院士捐资24万元至东华大学“钱宝钧教育基金”,这是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张云洁与郁铭芳院士的初次见面。当天,她陪先生去银行办手续,走到车边时,车内86岁的郁院士竟侧身帮她打开了车门……那一刻的温暖与对先生的崇敬之情张云洁永记心间。2015年,郁铭芳院士获评“东华大学资助育人突出贡献奖”,“耄耋之年的郁老亲自出席颁奖典礼,并一再谢绝采访”,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严军犹记得郁老低调谦逊的音容笑貌。

2014年11月,郁院士作东华附校“经纬讲坛”首讲报告

2014年11月7日,87岁的郁铭芳院士应邀来到东华附校为中学生作报告,郁老全程站立,用行动诠释了为学治学的坚韧和为人的谦逊。他对孩子们说:“以前我们主要做的是‘赶’的工作,但‘超’的工作就需要靠你们去完成了。”“每次毕业典礼,只要身体允许,郁老一定出席。”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资雪琴回忆道。几年前,年届九旬的郁铭芳院士坚持站着为研究生授予学位、拨帽穗,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他的精神激励感动着后辈接续奋斗!


2014年6月,郁院士在学生毕业典礼前向毕业生们挥手致意

钟继鸣是郁铭芳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200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实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听说郁铭芳院士研究的课题和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类似,钟继鸣诚惶诚恐地敲响了这位“大咖导师”的门。他说,“郁老师亲自把我迎进办公室,第一句话就说‘我普通话不好,请徐老师做翻译’,边说边笑,一下打消了自己的紧张情绪。”面试后,郁老师又亲自把他送至门外,多年后钟继鸣仍充满感激。“考虑到当时名下只有我一名学生,老师就让我与其他课题组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以免孤单。”先生对学生的护佑之情可见一斑。


2019年教师节,郁院士和学生们在一起

2019年,郁老师的记忆力已非常不好,甚至叫不出学生的名字,大家就把名字打出来贴在身上。即使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和大家叮嘱最多的就是:“好好工作,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想到此处,钟继鸣不禁泪如泉涌……

工程创新 服务国家

谈及1990年代上海重大工程年产7万吨的“聚酯切片工程”,原联吉合纤党委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谢宇江先生讲到,当初接到此一重大工程任务之后,郁铭芳院士积极与国外公司交流、还到国内大的化纤企业调研,以对比技术路线。在周密的调研和详尽地掌握资料的基础上,郁铭芳院士面对当时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力排众议,提出上海要采用最新、最先进地技术,并且在质量保证、能源和物料消耗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的工作。郁铭芳院士实事求是和细致严密地分析打动了时任领导,更改了既有的计划。后来,该项目的成功验证了郁铭芳院士的正确,也体现了他作为工程科学家的战略性和重要价值之所在。正如很多报道中所说,该项目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赢利、当年还贷、当年创汇,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据了解,此举也为我国于1998年化纤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宇江先生采访截图

原化纤公司副总经理钱大栋先生说,郁铭芳院士作为工程科学家在培养年轻人才和谈判等方面都体现了重要价值。在当时上海重大工程筹建办,郁铭芳院士是技术总工、把握技术的关键。他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当时我国还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化纤机械设备,为了给国家节约外汇,他带领年轻人认真研究、比较各家技术与设备的优劣,并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最优的判断。得益于前期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在与外方谈判的时候,知己知彼,在交流过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钱大栋先生采访截图

东方国际集团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汪晓峰先生回忆,郁铭芳院士是原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老所长,工作严谨,关照晚辈。尤其在带领合纤所开展芳纶1313、芳纶1414、聚酰亚胺和碳纤维等领域研究中,鼓励年轻人大胆闯、大胆尝试,最终带领大家在配套国防军工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多次受到国家的嘉奖和表彰。郁院士致力于服务国计民生,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熔喷布为公众所熟知,这来源于纺粘法无纺布,此一技术就源自郁铭芳院士1980年代初在意大利考察的时候所发现,他看到意大利的工厂能够实现纤维直接成布,认为意义重大,后来就成功引进和消化吸收,为后续我国无纺布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其实,2011年,郁铭芳院士荣获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非织造布分会授予的“终身成就奖”荣誉,就是此故事的注脚。


汪晓峰先生采访截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更好地纪念与传承郁铭芳院士的精神,经研究,成立郁铭芳基金,当天线上就有119笔捐赠达到14万余元。捐款者中既有熟悉郁铭芳院士的东华师生,也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等,他们还纷纷留言,感怀郁铭芳院士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如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萧守道(Benjamin S.Hsiao)教授得知基金成立,也专门捐款以助益后学、助益传承郁铭芳精神。

2020年4月15日郁铭芳基金正式设立

每每言及往昔成就,郁铭芳院士总似有羞赧地说,“是我运道好”,低调谦虚,是他一以贯之的品格。先生虽驾鹤西去,音容宛在,德泽长存,我们永远怀念他邻家爷爷般的笑容,怀念他温暖有力的握手,怀念他朴实励志的语言……“衣锦天下铭壮志 丝路人生留芳踪”,我们将在奋进中传承郁铭芳院士的精神和品格,让生命在炽热的奉献中为祖国和时代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