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冲击国内奶业未来出路在何方

03.06.2015  12:07

2014年是中国乳业市场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然而却有国内乳业迎来“寒冬”之说。中国的奶价从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全国各地频现倒奶、杀牛事件。部分乳企亏损额加大,奶农关门倒闭数量增多。从“奶荒”到“过剩”,仅一年之隔,中国乳业市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2014年的奶粉市场形势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国内奶粉市场整体萧条,进口品牌不断增加,市场供大于求,全球及国内奶价也迅速回调并一路走低;国外奶粉凭借着价廉质优,可以说已占领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内奶企都纷纷各寻出路,无论是寻求政策保护亦或是降价促销,都只是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全国各地出现杀牛倒奶事件

2015年元旦刚过,山东潍坊又曝出企业拒收奶而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据潍坊一位奶农反映,目前该县城有5-6家小区养殖户被企业停站(规模大约1000头奶牛),而其它牧场的鲜奶企业也不会全部都收购,这些被拒收的奶要不被倒掉,要不就做成基粉来喂小牛。

而潍坊事件仅是冰山一角。在这之前,河北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农民当初花1.6万元左右买的牛,现在只卖6000元,奶农把成吨的鲜奶倒进下水道。另外,广州地区在当地奶协及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拒收奶现象才有所缓解。

据一组数据显示,自2014年2月份开始,生鲜乳价格连续10个月下跌,同比下降6.1%。根据农业部对482个生奶固定观测点1-9月份的价格调查,奶价已从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而实际上去年年底最后这二、三个月的奶价一直呈下跌趋势,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已跌至1.6元/公斤。

价格涨跌是受市场供需决定的,那么,企业拒收和奶价下跌是国内奶源过剩还是另有它因?

对此,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奶价下跌在2015年会持续。由于国际奶价持续下跌,国内又加大进口粉数量。乳企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低价的进口粉,这就导致了国内鲜奶价格下跌,企业拒收鲜奶的现象不断发生。

王丁棉对记者表示,饲料售价高位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以及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

不过,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曾表示,奶价、拒收、倒奶等问题是所有的奶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阶段,当前的问题是在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或者说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局部性、区域性、个别事件,不代表整个奶业形势。

而对于奶农来说,他们目前还是期望企业能够足额收购鲜奶,这样他们的日子才能维持下去。

是否应该限制进口奶数量

面对进口奶粉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冲击,有人建议在不违反WTO原则下,对于进口量增长过快的乳品通过技术标准来加以限制,加大对于不合格产品的打击。可是这么做真的可以帮助国内奶企渡过难关吗?

其实,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生存前提,在国际奶价远远低于国内奶价时,国内乳企选择购买进口奶和基粉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大量的进口奶粉、基粉和鲜奶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奶农的冲击是巨大的。对于本身就比较弱势的奶农来说,除了杀牛和倒奶外,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但在王丁棉看来,我国目前仍算是一个“贫农国”,人均奶量偏低,国内奶源过剩的说法是错误的。

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牛奶总产量大约有7.6亿吨,2013年中国的牛奶生产总量是3531万吨,仅占全球总量5.5%。而2013年全球的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7公斤,发达国家均超200公斤以上,我国的人年均占奶量约30公斤,占全球人均水平1/3还不到。

虽然人均占奶量偏低,但这也正好是未来发展的存在空间及潜在的市场。”王丁棉如此对记者表示,“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低价销售,当中国的奶牛杀掉大部分后,他们再提价,这对中国的乳企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情,因此,希望乳企不要看一时之利,应该与国内的奶农合作,多使用国内的鲜奶,让中国的乳业健康长远发展。

在王丁棉看来,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国市场,这已构成了洋牛奶与国产奶之间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它已直接威胁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建议乳业实行生鲜奶源收购、使用、登记、备案、公告制度和根据收购使用数量配置免税(如自贸协定零关税配额指标部分)或实施减税进口奶粉指标奖励制度,以此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生鲜奶源,从而拉动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宋亮则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担心企业继续拒收鲜奶。因为2014年多数乳企在高价收购鲜奶后把过多的鲜奶加工成粉后进行了储备,而花在喷粉方面的资金大约有几十亿元,企业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希望政府出手,建立临时储备基粉的机制,并成立相关基金对奶农进行扶持,对喷粉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而只要企业不再拒收鲜奶,杀牛倒奶事件就会减少。另外,政府对进口奶方面也应该通过技术壁垒来减缓进口的数量。

所以由此看来,拯救国内奶企的重点似乎并不是“排外”,而是要转变奶粉的营销模式,中国的乳企和奶农如何相处实现共赢才是重中之重。对于洋奶粉的“入侵”,我们要做的是不给劣质奶粉以可乘之机,在吸收国外精华的同时提升我们的实力。

进口奶企与国内奶企之间的矛盾加剧

其实,进口奶企与国内奶企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如今伴随着产业深入调整及外部进口增大,这些矛盾开始进一步激化。

矛盾1:进口量的增加与国内减产

目前,进口乳品已经占据国内整体乳品消费量的1/3。2014年全年进口乳品量超过180万吨。其中,液态奶进口量约30万吨,大包装奶粉进口量约100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约10万吨。进口乳品全部折算原奶约1350-1400万吨,占全国用奶需求量的1/3。按照国内泌乳奶牛平均单产6吨,进口乳品折算原奶相当于230万头泌乳奶牛年产量。

进口量的快速增长给国内企业带来较大压力。一是造成国内乳品产量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份,国内乳制品产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其中,干乳制品233.13万吨,同比下降35.8%;液态奶1993.14万吨,同比仅增长0.7%。二是影响到国内企业的正常经营。目前,国内大部分含乳饮料、酸奶制品、烘焙食品、糖果等基本均采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料,更多的奶粉生产企业也转向海外采购原料。

从国家统计的干乳制品产量大幅下降,可以说明国内大部分工业奶粉生产企业已经减少生产,国内原奶大部分都压给乳品企业,在政府积极倡导和出于保护奶源目的,国内乳品企业一方面积极收奶变成产品,推向市场进行促销;一方面喷粉入库。收奶喷粉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而市场促销又减少企业正常盈利能力。

矛盾2:加工环节与养殖环节存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养殖与加工环节没有形成稳固合作共赢关系,加上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及散养为主,市场议价能力弱,所以双方此消彼长的利益博弈矛盾一直存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散养基本已经退出市场,小规模养殖近些年随着比较收益下滑也陆续退出市场,而大规模养殖增长速度慢于小规模退出速度,造成2013年“奶荒”现象的出现。

2014年,进口奶粉价格大幅下降,国内原奶价格却居高不下,造成大多食品企业尽可能选择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原料。同期部分工业奶粉企业减产或停产,国内原奶都压给了乳品企业,在个别地区乳品企业也减少收奶量,从而激化了上下游矛盾。但实际上,2014年在国内外原奶价格差距较大以及经营压力很大情况下,国内乳品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拒奶情况。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奶粉库存压力大,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够完全清理结束。

国内奶牛养殖最大问题就是奶价不具国际竞争力,一是因为成本高,目前,无论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由于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中小规模养殖品种改良不够、防疫费用高涨等一系列因素造成其系统性成本高。二是对于占主体的中小规模养殖,仍然独自承担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因为潜在成本大,比较收益低,养殖积极性不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拥有非常好的农业发展基础,长期来看,在奶牛养殖及原奶价格上具备国际竞争实力。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原奶价格低于国际平均价格就是明证。但近5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资源日益紧缺,养殖成本快速上涨,造成今天价格高于国际。

根本上来看,这是由于整个奶业发展时间还太短,从过去小农奶业向现代化奶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从牧草、防疫、配种等系统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成本高涨,而这些年在规模化方向上又走过不少弯路,无疑进一步加剧矛盾的产生。

实际上,中国奶牛养殖的方向很明确,坚持“种养”结合,推动专业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而这种发展模式才是最经济的、可持续的,才能够在未来与国际原奶价格相比具备较强优势。可见,当前中小规模养殖仍是未来中国奶牛养殖的主体,是奶业发展的脊梁。

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造,发展家庭牧场或者形成合作社模式,核心在于如何推动土地流转,如何增强其融资能力,如何为其构建配套灌溉、防疫等基础服务设施等。一方面提升奶农的积极性;一方面推动上游系统产业全面建立起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上游议价能力,与下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减少博弈。只有当符合中国现代化养殖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养殖成本。

矛盾3:海外投资增加与国内投资减少

从投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乳品产业资本海外投资在不断增多,但奶牛养殖社会融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投资力度下降,更多资本投向农业为主的基础领域,奶牛养殖及相关加工领域投资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趋势。

恒大、阿里、华润等企业已经开始进入养牛和乳业领域,源天然、圣牧等通过上市融资,外资也在加大对华奶业投资,比如恒天然、通用磨坊、朝日等。可见,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并未因为产业资本走出去而投资热度骤减。

乳品企业海外投资带来的根本问题在于,海外奶源的使用将会减少对国内奶源依赖,短期会影响国内奶牛养殖健康发展。但从本质上看,中国乳业发展,核心在于加工企业,基础在于养殖环节,这是中国产业特定环境和发展历史决定的。

因此,乳业的强大是以奶源为基础,但发展更需仰仗加工企业。只有加工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实力后,才能够从根本上保护本国养殖产业。如果企业不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面对海外低价优质产品竞争将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衰弱必将影响上游奶源。

2015 年奶粉降价成趋势

随着国际奶价的走低,婴幼儿奶粉价格体系总体下行将成为2015年的趋势。“2015年主流奶粉企业或许不会直接降价,但可能会通过推中低端新产品的方式来进行变相降价。”君乐宝乳业奶粉事业部总经理刘森淼表示,基于国际与国内市场的严峻形势,大规模的促销打折将会来临,进而转向直接降价,新一轮的价格战在所难免。

不仅如此,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显示,截至2014年12月24日,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注册的境外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已达204家,已注册品牌达255家,这意味着将有255个国外婴幼儿乳粉品牌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这一批通过被称为史上最严格“新规”的洋奶粉,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

纵观乳制品行业现状,有专家表示,2015年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中国乳业整合重组加速,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部署,使得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强者愈强的局面。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农牧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令中国企业对海外农牧产业投资日趋活跃,供应链布局国际化。此外,互联网营销模式已经成为传统乳制品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运用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来购买乳制品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相信电商渠道将成为乳企营销的重要渠道。

作者: 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