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口到出口 "造岛神器"设计大师如何炼成?

09.04.2018  12:41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右二)

  东方网记者解敏4月9日报道:2017年11月3日上午,江苏启东,一艘巨舰静静地停在船坞内等待下水启航。这是第一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新一代“造岛神器”即将向世人展示其惊人的力量。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挖泥船还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天鲲号”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在船舶工业领域中,挖泥船的任务是进行水下土石方的施工,挖深、加宽和清理航道与港口;疏浚码头、船坞、船闸的基槽以及将挖出的泥沙抛入深海或吹填于陆上洼地造田等,因此也是吹沙填海的利器。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转动着的绞刀绞松河底或海底的土壤,与水泥混合成泥浆,经过吸泥管吸入泵体并经过排泥管送至排泥区。绞吸式挖泥船施工时,挖泥、输泥和卸泥一体化完成。

   大型挖泥船自主研发:面对质疑从不退缩

  这搜挖泥船的设计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说,在本世纪初,一艘3万吨载重量的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国外造价在1.6亿欧元以上。船企及船东要想获得相关技术,不得不向欧洲少数国家支付高昂的技术开发费。如何才能建造技术过硬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并将这笔高昂的技术开发费留在国内呢?唯一的途径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当时上海航道局提出了“货改耙”(将二手货轮改造成大型耙吸挖泥船)的大胆设想,为使这一国际上尚无先例的设想付诸实现,该局委托七〇八所进行了大型货改耙方案可行性论证。费龙带领团队开始了12000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新海象”号的改装设计工作。大型耙吸挖泥船在我国尚属空白,散货船改耙吸挖泥船国内外尚无先例,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方案审查会上,许多专家持反对意见,尤其对单机单桨在航道作业的安全性、操纵性提出了质疑。国际权威疏浚船厂商曾断言,中国目前不具备研制4千方以上耙吸挖泥船的能力,对“货改耙”不屑一顾。

  以费龙为首的项目组成员顶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质疑,没有退缩,整个团队做了大量的实船调研和论证工作,最终获得评审通过。在改装设计中解决了船型的选型论证、舱容及装载量和吃水的论证确定,攻克了作业航速论证、操纵性论证、稳性和浮态论证、船体结构改造设计、疏浚设备自主研制开发等一系列技术难点。

  2002年世界首例大型“货改耙”自航耙吸挖泥船“新海象”在中国获得成功。我国最大的耙吸挖泥船诞生了。该船从设计到建造成功,仅用10个月,闯出了一条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装备改造之路,解了当时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和洋山深水港建设缺船之困,为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三期工程和洋山深水港建设提供了装备的保证。

  此后,费龙及其团队一发而不可收,一系列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随之诞生。10多年来,费龙带领设计团队先后完成“海虎系列”、“通系列”、“浚海系列”等20多艘疏浚能力为10000~38000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大型挖泥船开发技术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耙吸式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挖泥船设计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创新基因:预见性视野抢占风电安装领域先机

  同事们平时总是称呼费龙为费大师,2013年被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授予“船舶设计大师”称号。但在他的合作伙伴们看来,“大师”这一称号,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对专业领域的预见性视野、勇于创新的定力和对待设计工作严谨的态度。

  在海上,无论是风机还是基础的安装都需要有相应能力的运输工具将其运送到风电场址,并配备适合各种安装方法的起重设备和定位设备。我国海上风电业刚刚起步于2009年,中船工业七〇八所的风电安装船业务也就此开启。费龙率领的设计团队为南通海洋水建设计了350吨坐底式风电安装船“海洋36”号和25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海洋38”号,两型船用于江苏如东风电场建设。

  由于海上风电的成本是陆上的1.7~1.8倍,如果电价没有响应政策的保障,海上风电场的投资建设难度是很大的。“海洋36”号和“海洋38”号两型船项目后的几年,国内的风电安装船建设项目却随着整个产业的摇摆而放缓了脚步。但同时海上风电也有着诸多无法企及的优势,比如风量稳定、风力更大;海上风电的大型化趋势也是陆上难以企及的,陆上单个风机的功率大概在1.5兆瓦—2.5兆瓦左右,国内海上风电可以做到4兆瓦~6兆瓦,国外还可做到8兆瓦。当业内对海上风电安装船的前景还不清晰的时候,费龙一直坚信,海上风电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市场永远是最敏感的。2014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了“全国海上风电推进会”,七〇八所多年的技术积累终于迎来了国家的政策支持。费龙带领程维杰任总设计师和童波任总设计师的两个项目组,结合海上风电产业的市场价值链和自身业务领域特点,积极参与广东、福建海上风电安装船投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论证工作,进而在2015年与广东精铟海工、福船投资公司签署了800吨“精铟1”号和福船集团1000吨“福船三峡”号两型风电安装船设计合同。

  2016年以来,海上风电船建设迎来了高峰。费龙设计团队又承接了广东精铟海工第二艘作业水深60米、起重能力1200吨风电安装船和福船集团后续船1000吨“大桥福船”号等8艘风电安装船的设计。如今,在费龙的带领下,七〇八所已逐渐形成了250吨~2000吨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系列化设计产品,从早期具有坐底功能的风电安装船,到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再到目前的自升自航式风电一体化作业平台,做到了风电安装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大师工作室:为国家海洋工程提供人才保证

  在工作中,他治学严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研以外其他船舶的设计工作,告诫青年人要多学习、多实践,尽一切可能积累设计经验。在安排工作上,他敢于给年轻同志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敢于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为他们的技术积累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的一举一动不仅鼓舞了年轻同志的工作热情,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和课题,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海洋工程和工程船舶研究开发设计的技术骨干,为我国海洋工程和工程船舶,特别是大型挖泥船的自主开发设计提供了人才保证。

  2016年底,由费龙领衔的海工领域“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依托七〇八所海工部,搭建了耙吸船、绞吸船、海洋平台、风电安装船四个设计团队。通过科研课题和实船项目,培养挖泥船、海洋平台、风电安装船研究开发设计的技术骨干,为我国海洋工程和工程船舶的自主开发设计提供了人才保证。费龙的科研之路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