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青春才壮丽

29.09.2019  00:50

  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到达甚至超过七十岁,还能用“青春”形容吗?对受领国庆报道任务、踏上首都北京土地的我来说,“青春”是贴切的词。

  我采访的第一位北京市民叫汪岚,虽是年届不惑的“70后”,可那份活力足以证明“年龄无法解释年轻”。“爱听《我和我的祖国》吗?我和老公都把它设为手机铃声。”她说,“十一”临近,好多北京人都不时哼唱,“有句歌词把祖国和我比作海和浪花,直到最近,我才悟到里面的意境。”原来,她刚带孩子去探望95岁的祖母,正巧来了位军官,给老人递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是国家给予1949年之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及立过一等战功的军人的荣誉。

  1937年,汪岚的祖母还是个中学生,在爱国主义鼓舞下,只身从浙江来到延安,进了八路军,参加百团大战。最美好的青春里,她的回忆除了战争年代破旧的窑洞、冒着炮火背着伤员匍匐、掩埋战友遗体,就是为了保卫新中国到处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可她始终忘不了,1949年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升起时,自己曾表露的真切感情:“一起去延安的同学啊,你们走得太早了,没看见我们的红旗。

  这位革命老人从没觉得青春逝去,当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时,时间年轮就难以独霸“青春”的定义了。在北京,我见到过迎接解放军进城、面对任何艰险都只回答“我愿意去”的“30后”;见到过响应祖国号召、在深山沟里为国家打破技术封锁而奋斗终身的“40后”;见到过在改革开放中“到中流击水”的“50后”;见到过高唱“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60后”,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无一例外都觉得青春犹在,那是投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事业的由衷幸福。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当我捧着特意带来的1979年版《青春之歌》,朗诵到这段脍炙人口的诗时,采访对象无不激动万分,“没错,这是属于我们的声音!

  回望新中国七十年历程,一种开天辟地的、积极的、有目的的生活召唤着所有人去实现各自的价值。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经过百年艰苦探索出来的。近代中国,“开始学德日,后来学英法美,再后来又学德意……西方的,我们都学遍了,但都碰壁了”(钱穆语),最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后走上社会主义的大路。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接续奋斗干出来的,而中国人的勤劳恰恰举世闻名。2017年,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赫然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中国男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90%,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0%以上。相比之下,美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65%,英国为61%,德国为60%,日本只有58%,法国和印度低至55%。国际劳动组织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从1990年至今,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始终在70%以上。这样一个“完全投入,永不停息投入”的勤劳民族,其社会发展能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吗?

  汪岚告诉我,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女性,“我在高考时选择军校,成为和平年代的军人,是我做过的最正确决定”。“无热血,不青春;无担当,不成长”,我在北京采访到的最年轻的对象是在中关村创业的一位“90后”,他忙着开发监测脉搏和体温的高精度可穿戴终端,能从用户体温变化察觉出身体异常,“我的青春是要做对自己、对国家有意义的事。”当问及自己怎样描述成功,他的回答:“那就是不停地做,坚持不懈地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他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星光不负青春赶路人”。

  当我停下手里的笔,到宾馆外散散步时,正碰上外卖小哥打来电话。赶紧回去,望着人家满脸的汗水,我感激地说:“你辛苦了。”这位约莫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腼腆地笑了笑:“没事,咱年轻着呢!”送完单,他便匆匆汇入滚滚人流,和华灯初上的北京浑然一体。

  啊!多么壮丽的青春,你永远不会逝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健     选稿: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