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转基因秘密:种植偷偷摸摸 标识羞羞答答

29.07.2014  10:26

  央视近日曝光随机买5袋米3袋含转基因,转基因农作物被一些农民偷偷摸摸种植,再次将转基因话题拉进了公众视野。

   事关转基因都是“秘密”?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5年,转基因水稻在一些地方便被偷偷种植,湖北省曾经铲除过上万亩违规种植的转基因水稻。这些没有经过安全认证的转基因作物分散在民间被种植,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在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通报里,仅2013年中国出口欧盟的大米制品中就有25次被查出含有转基因成分。

  种植偷偷摸摸,转基因实验也遮遮掩掩。海南省农业厅曾对外通报,抽查检测的107个作物样品中有15个样品呈转基因阳性,这种罔顾法律法规和科研道德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的一致声讨。

  除了实验和种植,与百姓生活更为贴近的转基因食品标识也一直难以落实。记者在天津、北京等地调查发现,不少市面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存在标识不清的情况,部分使用转基因原材料加工制成的食品标识“羞答答”,标识“能印多小印多小,能不印就不印”。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更加不信任

  “在很多人谈‘转’色变的情况下,屡屡曝光的转基因秘密无疑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更加不信任。”福建师范大学教师张翔说,“在转基因食品已经大量进入餐桌的情况下,这种愈演愈烈的焦虑情绪或许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在新近曝光的湖北转基因水稻种子事件中,转基因种子一经流出便覆水难收,长此以往甚至会“污染”整片区域的作物种植,并且给农作物对外出口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让转基因技术在阳光下发展

  农业政策专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程同顺认为,应该在全社会展开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和讨论,使群众对转基因农产品有所认识和辨别,“要公开化,多讨论,科学家不能替老百姓做决定。

  同时,规范标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张翔认为,规范并完善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至关重要,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和销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开和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