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世联《文化大转型:解释与批判——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出版[图]

22.03.2018  06:22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单世联教授历时七载完成的《文化大转型:解释与批判——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化产业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经济体系、权力政治、科学技术等社会各方面的复杂过程。有关文化产业的讨论和研究是最近半个多世纪的事,相关的重要观点多出自哲学、美学、社会理论、文化研究甚至政治学和历史学,没有什么成体系的文化产业理论。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论说又过于丰富,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之外,因新技术而兴盛的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而各学科也都有其文化议程,相关论述散漫无边,有些还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面对文化历史上的这一大转型,只有在回顾、取资、挖掘和延伸传统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有效的理解和论说。

《文化大转型》以作者所理解的文化产业基本问题为结构原则,从西方文化史、文化理论史上搜寻其蛛丝马迹和潜在先驱,撷取话题、建立联系、集成思路。该书第一部分以西方理性化为线索,阐明西方文化产业及其理论的来龙去脉,重在“文化工业”如何演变为“文化产业”。第四部分以“文化产业理论何以是批判的”为焦点,评论诸种理论的思维风格。作为全书主体的第二、三两部分,在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以20世纪“理论”为中心,连接古今思想,跨越学科分界,在把浩瀚精深而又分散无序的各种有关文化产业的评论、阐释、研究和批判综合为劳动方式、产品、意义、传播、消费、政府管理、全球竞争七个“基本论域”和技术、经济、政治、社会、欲望、文化五种“话语样式”。结语部分提出“文化产业伦理”的理论构想,一方面期在超越批判理论,另一方面也想在一个新的框架中整合批判理论的合理成果。该书广泛清理,精心勾连,明其脉落,殚其系统,描写西方文化转型,叙述当代思想交锋。重在理论的延展、修正与话语的交锋、转换,还以注释的方式简要介绍中国方面的相关论述,期在获得历史的纵深并拉开理论的幅度。全书材料丰瞻,叙述清晰,评论公允,观点鲜明。分上中、下、三卷,以150万字的篇幅重建西方文化的批判论据和解释逻辑,再现智性文本的思想魅力和言外之意。

作者强调,近30年来,本书所介绍的这些理论有不少已经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理论和产业实践。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理论旅行的加速和中国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加深,它们以及其他理论还将在中国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作为中国读者,理所当然需要根据中国经验和需要来对西方理论进行选择、批判和使用;作为西方理论,也有一个中国化转向以回应更为本土性和区域性的问题和挑战。1930年代清华任教过的英国学者燕卜逊(William Empson)有一个比喻:“你喜欢什么理论就用什么理论,但是得跟着你的鼻子走。……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意义上的鼻子——这里是借用酿酒学的一个比喻——而如果你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鼻子的话,你就该去找另一种工作。”文化理论是一项学术工程,也是一项批判事业,作才希望该书能够帮助读者逐步拥有自己的“鼻子”。进而,作为一个当代读者,我们需要面对新的文化现实。21世纪以来,全球化、新技术带来的革命已经在改变着社会结构、知识样式、身体经验和文化形式。面对极为多样的事件、逻辑和层出不穷的行动路线,新型的主体和运动,网络的无限潜能、信息传播与贸易,等等,本书所介绍的这些建立在传统的身份、感知方式、差异与再现基础上的理论,可能已经达到其概念与历史的上限而丧失了叙述的准确性、解释的有效性和批判的尖锐性。文化大转型正在展开,对这一转型的学习、认知、解释与批判也正在展开。理论是对过去的反思,它也是指向未来的——这不中说,它可以预测未来、引导未来,而是说,它使我们明了这一转型的起点,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性。在这双重意义上,该书既是掌握西方文化理论的入门书,也是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工具书。

单世联教授长期从事文化理论及文化产业实践研究,出版大量论著,其中《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三卷),《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两卷)等均为百万字以上的长篇著作。近年来,作者以其高度的理论自觉,结合上海交通大学文化管理专业的教堂实践,编选完成《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读本》《中西古今之争——中国现代文化理论读本》《启蒙及其不满——西方现代文化理论读本》《文化、经济与技术——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读本》四种文化管理专业教学用书,对中外文化理论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历史的整理,对中国文化理论的学术研究和体系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