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平台“迈科技” 三百家企业在此找到技术

08.10.2015  12:27


  在温州,数以百计的电镀厂因排放超标被迫关停。然而,有一间不起眼的小作坊却通过环评,活了下来。原来,这位老板提前几个月通过“迈科技”找到了符合排放标准的重金属沉降技术。

  “迈科技”是一个技术对接平台,在线转化科技成果,由上海交大创业团队开发。企业从提出需求到敲定合作,大部分能在一个月内完成,用时最短仅7天,接洽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至4倍。

  近日,“迈科技”项目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入上海赛区九强,晋级全国总决赛。

  比企业人员懂科研

  比科研人员懂商业

  平台创始人林贤杰今年研究生毕业。参与企业项目期间,他发现企业方技术需求大,对市场有灵敏嗅觉;而科研方拥有可靠技术,却不知如何用于生产。传统的线下接洽耗时长,供需双方不易凑到一起,即使配对了,短则个把月,长则半年多。

  “何不开发个网络平台提高匹配精度和速度?”林贤杰创业团队的成员多为交大理工科出身,几乎都有在实验室或企业的研发经历,比企业人员懂科研,比科研人员懂商业。

  在“迈科技”平台上,科研人员可以发帖子,将技术方案简介和心理价位挂在网上,如上海交大的“助攻信息科技工作室”贴出“图片拍照识别搜索系统”,可实现学生拍下作业题,几秒钟内就得到题目详解,研究经费需求在25万元至50万元,研发周期约6个月;相应地,企业人员也可把技术需求、所遇困难和经费预算贴出,如一家公司愿出资100万元至500万元,在明年8月前完成一种自动摆盘、冲泡咖啡的机器人开发。

  就这样,网站通过产学研“连连看”,将技术供方和需方的“关键词”变为数字化标签,在线进行检索和匹配,最终把配对结果定向推送双方。

  低成本促进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一些“赶时间”的企业,平台则会提供深度服务——在“求助帖”发出后24小时内给出反馈,并有专人帮助供需方开展后续接洽。

  一次,平台接到浙江一家小型汽车配件厂的求助,这家企业正在处于转型节点,急寻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升级。在企业需求发布当天,团队就为他们找到了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教授。由于供需匹配、初步接洽等流程都在网上进行,仅一个星期后,双方就见面洽谈,并当场达成合作意向。目前许敏团队已启动项目,研发周期半年,经费30万元。

  在这类产学研对接服务中,小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也有真需求。而传统产学研合作,“”以大企业为主;众多小企业则碍于企业规模和经费,找不到称心的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低成本的在线方式,可以解决小企业的痛点。”林贤杰说。

  温州那家幸存下来的电镀企业便找到了一支由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实验室组成的联合团队。企业原本需要花30余万元找专业环保公司购买技术,但这个数字超出了承受能力。最终,他们出资不到10万元,完成了排放系统升级。

  今年5月起,这家科技中介平台已服务企业逾300家,平均每月达50家左右,而接受深度服务的企业也有70余家,每单成交额平均约30万元。速度上去了,服务价格却便宜了。通常,线下机构会抽取10%至15%的佣金,而迈科技只收取5%至8%。

  对于这样的盈利模式,林贤杰表示,真正的科技服务应当免去佣金,让利于上家和下家。目前团队正尝试以线上广告、咨询服务、人才搜索引擎等互联网特有的周边服务,逐步弥补这部分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