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调查:无车日在即 我们能否对私家车说"不"?

19.09.2014  11:33

  东方网记者于量9月19日报道:下周一是中国城市无车日,今年无车日的主题被定为“我们的街道,我们的选择”。重点关注交通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鼓励重新分配和设计街道及公共空间,促进多种交通方式在道路空间分配上的平衡。

  根据上海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上海注册小客车总量已达162万辆,相较2009年的84万辆,这一数字增长了91%。无车日在即,在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的今天,我们究竟能否尽量选择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对私家车说“”?

   路人:多走些路,少发些火

  在市民庄小姐看来,自己的丈夫芮先生是个严重的“路怒症”患者:“碰上堵车要怒,碰上有人违章变道要怒,碰上前车开太慢也要怒。别人是笑点低,他现在是怒点低。

  “路怒症”的这个说法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用以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心理学界则把“路怒症”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庄小姐说,丈夫开车时一旦遇上拥堵,常常就会没来由地发火:“不是猛按喇叭就是爆粗口,有时候甚至还会把火撒在我身上,冲我大呼小叫。

  对于“路怒症患者”的称号,芮先生坦然接受:“路上已经够堵的了,碰上个乱开车的司机,菩萨也得发火啊!”类似芮先生的司机在国内并非少数,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随机选取的900名司机中,有35%的司机承认自己属于“路怒族”。

  庄小姐觉得,治疗“路怒”的最好办法,无疑就是尽量少开车,尤其是避免在高峰时段开车。然而丈夫芮先生自从买了车以后,似乎还患上了“汽车依赖症”:虽然早早就拿到了驾照,但直到两年前与庄小姐结婚,芮先生方才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然而,自那以后,芮先生就几乎再也没有坐过地铁和公交车。芮先生表示,自己开车并非为了享受所谓的“驾驶乐趣”,只是单纯地觉得方便。他告诉东方网记者,虽然自己的工作单位轨交可以直达,但是自家小区距离地铁站大约1.5公里,且没有公交线路接驳。每天上下班走这么多路,芮先生觉得是要“走死人的”。

  对此,庄小姐却不以为意。她认为,步行是件颇为浪漫的事情:“两个人每天手牵手从家里走到地铁站,然后一起坐地铁去上班,多美好!更何况走到地铁站也就20分钟左右,遇上堵车的话,其实没快多少。我宁愿不要他送我上下班,和我一起多走点路,少在车里发火。

   骑士:坐在自行车上笑,不要堵在路上哭

  每天蹬着山地车穿行在上海的街头,谷先生自诩是一名“都市骑士”。虽然从家里骑到工作单位需要近45分钟,但对于热衷户外运动的谷先生而言不仅根本不值一提,而且还是一种享受:“骑行是件很爽的事情。什么都不用管,只要用力蹬踏板就可以了。

  除了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经济和可靠也是他选择骑行的重要原因:“开私家车要加油,就算你买辆特斯拉也还得充电。而且汽车毕竟是机器,难免会出故障,维修和保养都是麻烦事。自行车最多也就掉个链子爆个胎,自己就能修。”谷先生说,在他看来,自行车堪称“永动机”,只要自己体力充沛,他可以骑车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谷先生骑车上下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在上海开车“实在太折磨人”。今年8月,国内某电子地图供应商发布重点城市交通拥堵指数排行,上海位居首位,登顶“堵王”。上海市交通委秘书长高奕奕在回应这一事件时也坦承,上海的道路拥堵确实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另一方面,“停车难”也是困扰着上海私家车主的一大顽疾。小区和写字楼稀缺的停车位,中心城区高昂的停车费用,都让谷先生更加坚定了继续骑车的选择:“自行车哪儿都能停,多方便?停车的时候别偷懒,上好锁就成。

  当然,骑车也并非没有烦恼,空气质量就是一大问题。为了不成为“人肉吸尘器”,谷先生买了专业的骑行口罩,监测AQI指数的app也常驻手机:“每天出门前先看手机,如果是重度污染天气就老老实实坐地铁。至于口罩,几乎365天都戴着,不然光是街上的汽车尾气就够你受的。

  但即便如此,谷先生仍热衷于骑行。每次看到上下班高峰时被堵得一动不动的车流,他都会感叹这些私家车主们想不开:“宁愿坐在汽车里被堵到哭,也不愿在马路上骑着自行车笑。何必呢?

   车主:想说一声“”,实在不容易

  “即便礼拜一是无车日,我想我应该还是会开车去上班。”供职于某外企的白领包女士坦言,虽然坐地铁也挺方便,而且单位日均停车费高达50元,但是公共交通对于她来说仍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现在除了去两大机场,我们一家基本不会选择公交车或者地铁,都是开车出行。

  包女士的家和工作单位都在中心城区,她告诉东方网记者,从家里到单位,坐地铁可以直达,但途中需要一次换乘,耗时在40分钟左右。而在正常情况下,开车只需20分钟,能够节约至少一半的时间。对于包女士而言,这20分钟可谓弥足珍贵:“我和我丈夫都在外资企业工作,下班相对比较晚,因此我们的宝宝都是交给家里老人照顾的。如果我们在路上花费太多时间,回到家就太晚了。不管是对老人还是对宝宝,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另一方面,早晚高峰时段拥挤的地铁也让包女士避犹不及。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已然给这个都市女性平添了不小的压力,她实在不愿在每天下班后还要继续劳心劳力:”晚高峰的地铁挤得吓死人,有时候甚至还挤不上。这个时候,总归还是自己开车舒服一点。”

  和包女士类似,家住杨浦区的周先生同样选择每天开车代步。据周先生介绍,他的工作单位位于虹口区,距离自家小区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左右,但是并没有地铁或是公交线路可以直达。如果乘坐公交车,必须要换乘,这在他看来花的都是“冤枉”时间:“第一辆公交车坐2站,下车走10分钟到第二辆公交车的站点,然后再坐5站。这样上下班,实在太不爽气。

  周先生认为,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虽然已颇具规模且日趋成熟,但是在线路设计和站点的安排上仍然不尽完善:“有些公交车班次间隔太长,一等等半天;有些线路站点太少,下车后要走很久。还有些地方公交地铁都到不了,这种时候开车就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有车一族,周先生仍然希望上海的城市公交体系能够更进一步。他表示,如果能让他的出行更方便一些,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公交:“开车的确更快更舒适,不过烦心的事也多,堵车、停车都是麻烦。如果公交更给力些,我宁愿每天刷交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