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依旧堵你没商量 市民希望公交更给力

23.09.2014  11:35

  9月23日消息:“堵,非常堵”,昨天是“世界无车日”也是新一周的首个工作日,申城道路依旧拥堵不堪。早上七点刚过,“乐行上海”微博就早早晒出了快速路拥挤路段:南北高架西侧呼玛路至延东立交,东侧徐家汇路至延东立交;内环外侧大柏树至广中路,内侧瑞金南路至天钥桥路;延安高架南侧虹桥枢纽至延西立交等,一切照旧。

  从2001年成都作为中国首个引进无车日活动的城市以来,“无车日”的概念在国内已倡导超过十年,但是“绿色交通、无车出行”的成效并不明显。业内人士表示,要想让市民养成“低碳出行”的习惯,完善的公共交通布局是绕不开的问题。

   市民希望公交更给力

  根据市交通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上海注册小客车总量已达162万辆,相较2009年的84万辆,这一数字增长了91%,而在路上跑的实际车辆更多,城市交通设施的承载力和安全运行承受着巨大挑战。

  昨天7点不到,家住浦江镇的张先生开车到中山公园上班,尽管是9点上班,考虑到周一交通较堵,他还是提早出门。

  然而平时20分钟左右可以上卢浦大桥了,但昨天超过7点30分,他还在芦恒路上。无奈只能将车开进了芦恒路地铁站停车点,然后转而乘地铁前往单位。

  张先生告诉记者,昨天到达单位时8点半还不到,比平时开车还要早一些。既然开车不省钱又不能节约时间,为什么还每天开车上下班呢?“不是我想开车,实在是没办法,家住得比较偏僻,公交还没覆盖到。早上又要送女儿上学,不开不行。而地铁站点停车位也不多,好多次因为没有停车位只能开车上班,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张先生说。

  张先生表示,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虽然已日趋成熟,但在线路设计和站点安排上仍有欠缺,希望公交体系能够更进一步。他表示,如果能让出行更方便一些,他一定会选择公交。公交优化有调整空间

  为了让低碳出行成为主流,其实这几年,上海结合轨道交通和枢纽建设、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房基地)开发、边远小区配套、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不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截至6月31日,共新辟21条公交线路,撤销或暂停15条,调整76条。其中“最后一公里”新辟5条,调整10条。同时为了做好公交与轨交末班车时间衔接,继首批120条公交线路于去年12月延长运营时间与轨道交通末班车衔接后,今年又完成了48条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末班车时间的衔接,延时后公交末班车全部晚于相应轨交站点末班车15分钟以上,满足市民晚间换乘需求。

  但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尽管主管部门近年来不断优化调整线路,但与市民实际需求依然存在差距,今后还将通过科学的调研和规划,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部分区县开始尝试

  记者注意到,为了推进低碳出行,部分区县也在推出不同的尝试。

  为了解决居民们“步行有点远、开车有点近”的出行尴尬,长宁区在虹桥街道虹储小区内,试点设立了自行车免费租赁点。为解决白领上班“最后1公里”难题,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临空经济园区,实施商务楼宇间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共设了17个租赁点。此外,长宁区机关大厦内,也建立了公共自行车借用机制,倡导公务人员低碳出行。

  同时,为了吸引了大量开车上班族以轨道交通的方式进入市中心,减少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长宁区率先建设淞虹路P+R停车库,共提供292个泊位,是目前上海使用率最高的停车库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完善的公共交通布局是市民“低碳出行”的基础,基础打好了,仅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市民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