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网上炫耀车宅引发不平衡心理 需有力批评
培厚俭以养德的社会发展沃土
通过节俭风尚的培育和弘扬达到资源使用的源远流长,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雄厚和生活的长久安定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以养德”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伦理规范和人生实践法则。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许多有识见、有追求之人都非常重视这一规则的析阐和践履。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文子“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有人认为他这样节俭可能会伤害国家的面子,他回答:“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西汉的文景二帝堪称节俭的典范。尤其是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俭德也正是成就“文景之治”的重要精神资源。
北宋一代名相王安石说过:“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自然资源、生产能力有限,纵欲无穷怎可能不使百姓贫穷匮乏?因此,他主张建章立制约束奢侈行为,同时强调建立节俭纯朴的风俗。
平民生活对于俭朴之德的重视更是突出。这从关于古代生活的大量记载以及诸多家训、格言中可以看出,比如《朱子家训》《小窗幽记》《菜根谭》《增广贤文》《围炉夜话》等。其中《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更是人人皆知、发人深省。
回到当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尤其重视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虽然“节俭”二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没有直接体现,但作为一种基准的道德原则,它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文明”、“敬业”在许多情况下也包含着节俭的要求。
在现代中国弘扬节俭之德,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中央“八项规定”中包含大量反对奢侈铺张、提倡节约俭朴的内容,目前已成为规范各级党委和政府行为的明确制度。
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目的之一,就是弘扬俭朴之德,其成果以各种形式转化成具体制度,例如中央层面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各地各部门也相继建立健全了与之相应的落地规定。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一系列新出台的节俭规定呈现以下新特点:第一,现实针对性强。中央就几个容易出现铺张浪费现象的特定领域直接制订具体措施予以防范和治理,比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
第二,具体操作性强。尽量避免过于宏观和空泛,对于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何事如何为说得一清二楚、详尽缜密。
第三,严格有效性。节俭规定绝不是说完即止,而是有着明确的监督程序和实施过程,对于落实情况要进行认真检查和及时反馈。
今天弘扬节俭之德,必须重视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即使在古代中国,官员的社会示范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在当代,随着各种信息通讯工具尤其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社会透明度大大提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变得更为直接和鲜明。一方面,领导干部通过自己朴素的穿戴、节俭的饮食、简约的工作方式给人们以正面影响,让其下属或服务对象产生钦佩和效法的效应,譬如焦裕禄、杨善洲。另一方面,也需注意极少数领导干部铺张浪费,甚至过着纸醉金迷、奢华纵欲的生活,腐化堕落。类似例子最近通过反腐暴露出来不少,尤须警惕。领导干部具有远超普通人的社会风气影响力,加强干部俭德建设刻不容缓。
今天弘扬节俭之德,还必须加强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在理论上分辨是非。个别经济学论者主张无节制消费推动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巨大压力。生活消费、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性认识,尤其要看到环境资源正在越来越收紧的约束力量。提倡节俭是保护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必然选择。
其次,培养节俭习惯还要从孩子抓起。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行为的自觉选择,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要把节俭的理念告诉孩子,用节俭的行为方式锻炼孩子,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和能力。
再者,要对社会上尤其是网络中各种炫富现象进行有力的批评。一些浅薄或少不更事之人炫耀自己的鞋、衣、车、宅,引发社会不平衡心理情绪,甚至让某些人起而效尤。如果不能在这类问题上分清是非,让公众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俭德的培养将会碰到障碍。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今天我们提倡俭德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节俭风尚的培育和弘扬达到资源使用的源远流长,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雄厚和生活的长久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