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市场卖个旧货交个新友 旧物重获新生

21.07.2014  19:54

  孩子穿不下的童装、搬家时累赘的书籍、新置后淘汰的电器……用之无味,弃之可惜?来跳蚤市场吧!

  据统计,上海是中国最爱交易二手货的城市。从街道社区、创意园区,到二手论坛、易物软件,这些活跃于周边与线上的旧物共享调剂平台,专注闲置品的循环与再利用。

  汝之敝屣,彼之珍宝。与资源匮乏时代的二手理念不同,跳蚤市场正被赋予全新价值:不仅优化社会资源,回归节俭的传统美德,而且增强人际互动,体验分享的温情与乐趣。

   旧物重获新生

  36辆色彩缤纷小汽车模型、成套《快乐学写字》书册和迪士尼绘本、九成新的男童T恤和背带裤——1933老场坊底层廊厅,“亲子汇”跳蚤市集开张。一字排开的40个摊位熙攘热闹。

  眼前“商品”来自家中闲置,孩子们希望帮宝贝找到新主人,4岁的玲玲是卖家“大户”之一,带来四五十件宝贝。在她的父亲李勇强看来,这些儿童用品俨然“鸡肋”。

  转赠?不容易!一是身边没有合适年纪的孩子,找不到真正有需求的“下家”;二是现在家庭条件较好,很多人未必喜欢“二手货”,碍于情面收下也派不上用场。

  卖废品?舍不得!儿童用品购入时都不便宜,况且闲置也不是因为脏污破损,图书、衣服几乎全新,怎么就当成废纸、废布来卖?

  “两面纠结,最后只好堆在家中,既占用空间,又浪费资源。”与李勇强有相似烦恼的家长不在少数。主办方“1933老场坊”介绍,微信平台发布跳蚤市集信息后,报名络绎不绝。

  现场,原价单册十几元的故事书两三元即售;八九成新的童装买外套就赠T恤;零钱包、珠串挂件等小玩意儿更是半卖半送。通过主动选择,实现各取所需,让旧货“重获新生”,交换价值与售卖价格无关。

  一下午,玲玲的宝贝大多售罄,她还“以物易物”用两本童书换了发箍,而李勇强也给女儿淘到一些水彩画笔,以及适用幼儿园大班的教材,收获颇丰:“孩子通过二手练摊儿,养成懂取舍、爱节约的习惯和意识,家长间也形成一个小社交圈,长期交流,互通有无。

   邻里练摊淘货

  闲置资源重新流通,不仅互惠而且环保。跳蚤市场活跃于1933老场坊、K11屋顶花园等创意园区和时尚商场,在沪上不少街道社区也如火如荼、有模有样。

  端午假期,周家桥街道仁恒河滨花园“跳蚤会”货摊琳琅满目。卧室里压箱底的衣装鞋帽,厨房间没拆封的骨瓷套装,浴室内多余的防滑地垫,应有尽有极具生活气息。“最早是2006年有住户出国,很多东西搬不走,希望小区提供平台帮他减轻负担,没想到火热超出预期。”居委会副书记顾妍南介绍,街道和居委会便牵头,每年定期在小区举办跳蚤会,现在已办至十届,固定在元宵节和六月初。多年经验,管理模式逐渐成熟。物业短信平台通知,居委会接受电话报名;参与者必须是小区业主,要签署承诺书,不收取摊位费,致力于推动闲置品循环利用。

  小区住户有特点,跳蚤市场也独具特色。河滨花园共有1600余户,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摊位上不时呈现异域风情:钉亮片镶金丝的印度头饰、淡雅简洁的日式陶瓷茶具、各色西餐刀叉和烘焙模具,十分惊艳。“这是我从德国带来的,不能再便宜了!”“小儿子的原版英文书,随便看嘞!”逛跳蚤市场,就像置身迷你的地球村,不同肤色的住户在这里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顾妍南说,小区住户的物质条件都不错,参加跳蚤会,不是非得卖些什么,买些什么,更多是享受邻里沟通、淘货挖宝的乐趣。相信在跳蚤市场搭建的平台上,不仅是闲置物品的调剂互换,而且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