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跑者:热爱跑步上升到寻找人生伴侣必备技能

17.10.2015  08:43

  原标题:他们究竟为何而跑

杜鹏燕又开始练习跑步了。她说,跑步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王韬摄

  在朋友圈屡被跑步照刷屏的今天,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参与者却只增不减。若将跑步比作城,城外的人揣测,那是物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老百姓对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加多元,而城内的人呢?

  9月20日参加了北京马拉松的杜鹏燕,又果断报名2015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位“85后”,说自己“处在一个老妈恨嫁的年龄”,她最愿意给自己冠以的头衔是“跑者”——因为热爱跑步,甚至把跑步上升到寻找人生伴侣必备技能的高度。

  短短两年时间里,她从第一次跑步,到目前已参加10次马拉松赛,以及9场关于跑步的比赛:上海“慢跑英雄联盟”6公里、高桥镇主题公益集市慢跑活动、上海市十公里迎新跑、李宁十公里联赛上海站、北京世锦赛大众跑、2015要跑24小时城市接力赛北京站以及北京凤凰岭城市越野赛、保定龙泉关越野赛、上海市青浦湿地公益跑等。

  她不是专业跑者,只是普通跑者中的一员。她与她身边“跑友”的心里话,是无数普通跑者的心声。

   0km 为什么而起跑

  跑北马的前一周,杜鹏燕刚刚跑完太原的“全马”。一周一个全马!此前从未这么跑过。她说,因为实在是太喜欢“太马”的奖牌,又不想放弃难得报名中签的“北马”,所以本着“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态度,决定迎接挑战。

  9月20日上午7时30分,天安门广场,枪声响起,杜鹏燕站在起跑线前。她第一次参加北马,碰上了全马元年,即中国首个全部全程马拉松赛事,3万人的规模,只有全程比赛。能在1800多个团队中幸运中签,成为参加比赛的300个团队中的一个,队长对她说:“我们估计把这一年的运气都用完了。

  两年前的9月29日,杜鹏燕开始跑步。她铭记这一天。

  她极之坦诚地说,很多人总结跑步起于3种情况:失恋、减肥和身体差,她属于第一种。

  那一天,她痛彻心扉,灌了自己大半瓶红酒,趴在朋友床上大哭。朋友鼓励她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当晚,她就站在了学校的操场上。

  白炽灯,把操场的各个场地照得透亮。呐喊声,呼叫声,充满朝气和活力,与她想象中夜晚操场的安静完全相反。那一刻,她觉得好像闯入了另一个世界。

  选定5号跑道,她缓慢起跑,只想把时间熬过去,熬到累了,熬到想睡觉了。一圈又一圈,一个人在操场上慢慢跑,跑了半个多小时,累极了,回到宿舍冲个澡,居然睡得很香。

  此后,她在操场的时间越来越长。朋友推荐下载了跑步软件。她手里攥着手机,打开定位系统,每跑一公里,就会有甜美的声音提醒,提醒结束后还有一句“加油吧”。跑步结束后,软件会根据定位系统生成跑步轨迹,显示跑步时间、距离、速度……她觉得,自己有时是为了让跑步轨迹更加漂亮而跑,有时甚至就为了听一听软件里甜美的加油声。

  随着跑步习惯的养成,跑步变成了一件用心、努力去做的事。杜鹏燕发现,她喜欢上了那种在操场奔跑的感觉,昂首挺胸,摆臂收腹,调整节奏和呼吸,“当你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跑步时,你的信念会跟随步伐变得更加坚毅。跑步,磨练的不仅是身体,更是意志力”。

   10km 跑者

  从天安门广场出发,10km后,杜鹏燕的左脚踝有点隐痛,或许是一周前太原马拉松的赛后反应。

  起跑两年来,她大都是一个人去跑步,一个人去比赛,因为在她看来,跑步可以说是心灵的修行,不必被他人打扰。

  但在跑步、参赛的过程中,她慢慢结识了许多跑友,“他们给我帮助,也用自己的故事和感悟感染着我”。

  2014年,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是杜鹏燕人生中第一次以跑步名义出游。没有经验,也没有请教前辈。去扬州当天,她才开始找宾馆,方知马拉松魅力惊人——各大宾馆房间早被订满。好在,联系到一家青旅,店家空着铺位,专门接待来跑马的朋友。

  杜鹏燕一个人拎着箱子从上海出发,在镇江换乘,抵达扬州,一座二层独栋的青旅门口。她长这么大,住青旅是第一次。

  入住者大多是背包客,其中一部分是来跑马拉松的,还有一些是来骑行的。

  1995年出生的巩泷锴,那年未满20岁,因为年龄不够不能报名半马,他只能报10公里的比赛。可是年少的他早已去过很多地方。去青海湖骑行、去山东攀岩、去东北寻找历史,正如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去流浪——只需带上梦想”。

  陈俊皓也是“90后”。他打算骑车从北京一路南下,目的地,上海。一路上遭到过暴晒,迎接过风雨,也被扎过轮胎,碰到迷路,但也结识了几位骑友。他说,他喜欢这种骑在路上的感觉。前不久,陈俊皓已经开始准备第二次骑行。这一次的目的地是西藏,是他送给自己的大学毕业礼。

  跑马前的那晚,杜鹏燕躺在沙发上,想到自己20多年的人生,好似从未像他们这般自由和潇洒。还好,人生未晚,以梦为马,不负年华。

  通过微信跑步群认识的磊哥是陕西人,在宁波工作。他跑步多年,跑一个全程马拉松的成绩是3小时40分左右。要知道,一般业余跑友能“破4”,即在4小时内跑完全马,是个令人骄傲的成绩。磊哥说,他希望追求高度自律的生活习惯。之前的他爱吃甜食、喝可乐,自从跑马后,为了更好的成绩,开始严格要求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这一转变,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鲜活的,而此前,他用“披着一副臭皮囊的行尸走肉”来形容自己。

  两个月前,磊哥在越野跑时半月板拉伤,他一度认为不能再跑了。这对他而言是个致命的打击。因为他曾反复跟群友们提到他的终极梦想——参加巨人之旅,一项欧洲顶级越野跑赛事。

  可是今年的北马,磊哥依然站在起跑线前,即使他的膝盖还没有完全恢复。问他为什么,他说,不能放弃跑步,“只有大汗淋漓和狂跳的心脏才会让我感觉到我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现在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研究生考试上,即使已经工作多年,但磊哥说,这是他的梦想,他一定要努力实现。而提到梦想时,他的眼神就跟跑步时一样坚毅。

  在去年的太原马拉松,杜鹏燕还认识了刘洪涛,一位理科男。他在南开上学时,加入了一个叫“跑板”的跑步社团。2009年开学,新成员加入社团,他开始带着一名叫“妹夫”的男生跑。两个人因为跑步渐渐熟识,一起跑步,一起骑车,一起玩耍,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2013年,“妹夫”因为肝病去世。

  “妹夫”的愿望是拿到100个全马的奖牌。跑板社团的成员们,约定要帮“妹夫”实现愿望,每跑完一个全马,就算在“妹夫”的100个奖牌里。

  现在,这个跑团里完成全马的数量早已超过100个,可刘洪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100个全马。他说在奔跑的路上,可以体验到朋友在跑步时的心态。

  “每个跑步的人心中都有一种信念,都有一份执着在里面。”杜鹏燕说。

  21km“兔子

  21公里,这是以前半程马拉松的终点,却只是现在的中点。人的目标,总是一点点延伸。

  但杜鹏燕的左、右脚踝都在疼痛。雪上加霜的是,跑北马这天,她因天气较热,第一次穿短裙跑步,没想到大腿内侧由于摩擦和出汗,皮肤蜇得很痛,导致步伐不规律。

  痛苦中,她开始寻找“兔子”。

  兔子,是跑步运动中定速员的俗称,是在比赛中专门给选手作为参照的人员。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以恒定速度跑完全程。比如“430兔”,第一个数字代表小时,后面两个数字代表分钟,即用4个半小时匀速跑完全程的人。他们通常头戴兔耳,作为标志。

  杜鹏燕说,跟紧兔子,就不会在长距离跑步中迷茫。生活中也一样,设定目标,就会感到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很多人对她这种自掏腰包、费尽周折去一个地方跑步的行为感到不解。在他们看来,跑步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何还要如此耗时耗力?而在杜鹏燕看来,每报名一个比赛,就如同设定了一个目标,跑步也就变得更加具体和有意义。

  “跑步时的小确幸”也是支持她前进的动力。有人总结过一篇作家村上春树的跑步哲学,林林总总列了13条,在跑步圈里广为流传。她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最后一条——跑步时的小确幸。大致是村上在跑步时经常会遇到一位美女,互不言谈,只是莞尔一笑,单是如此,就在跑步时增添了很多幸福感。

  杜鹏燕也遇到了自己的小确幸。不是帅哥,也非美女,而是一位精神矍铄的智叟。她平日练习跑步的地方,之前是河北师范大学操场,因学校搬迁,成为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临时屋舍,跑步时遇到过“热情”的大叔请喝啤酒……每每从零星的几人跑到只余她一人,难免害怕。

  去年冬天跑步时,她不时会遇到一位老者,戴眼镜,瘦骨嶙峋,每走一步看似都很艰难,却在强迫自己快速走步。渐渐地,她和老人熟悉起来,偶尔打个招呼,互相鼓励两句。得知这位老者曾是师大教授,住在附近家属院,总看完《新闻联播》才出门,所以来得有时比她还晚。夜晚操场上常剩下他俩身影,一个快走,一个慢跑。“有教授在,我也安心很多,可以全身心享受跑步。

  有一段时间,她多日不见教授,很担心教授是不是病了。甚至有次夜跑时把另一位大爷错认为教授。几天后的一晚,她起跑不久路过一位老人,老人也在扭头看她。夜色下,她凭着那副眼镜试着喊了声“教授”,对方回应了。真的是教授!她降速陪了他一段,才知道他只是来得更晚了,身体好着呢!

  赛场上也有杜鹏燕至今难忘的小幸福。她还记得郑开马拉松,从郑州到开封,一路向东,赛道平坦笔直,但没有什么风景可言。很累,脚踝也疼。

  但路边喊加油的孩子们吸引了她的注意。不同于市区里的那些小孩,他们穿着朴素,也不太整洁,喊着方言,有的手上还有明显泥印,一看就知道是住在赛道经过的农村,自发过来加油的。他们对经过的每一位参赛者都报以真诚的呐喊和灿烂的笑容。

  杜鹏燕一路跟他们击掌过去,再度信心满满。

   30km 跑步的意义

  30公里,杜鹏燕用了4个小时。

  一路上她强忍脚踝疼痛,不敢停下来拉伸,因为身后的警车举着大喇叭喊着赛道要解禁的时间。30公里处是个关门点,她是赶在关门前5分钟踩过计时毯的。

  还有12公里,两个小时的关门时间。她向医疗志愿者求助,可他们的药都用完了。

  “我想完赛,不想被关门!”杜鹏燕用力掰扯脚尖,哭着再跑起来。她说委屈是因为除了脚踝,她的腰部和腿部没有任何问题,本可以实现对自己的许诺:北马突破5个小时。这是她为了庆祝跑步两周年想送给自己的礼物。

  “痛苦,是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动力。跑步也一样,累,苦,甚至冷,都是前进的动力。”她想到刚开始跑步那会儿,上海的冬天已临近。那种带着湿气的寒冷,能逼退学生们迈出宿舍的脚步,哪怕是去食堂吃饭,都被叫外卖顶替了。但她还是裹着厚重的羽绒服在寒夜来到操场,热身之后哆哆嗦嗦地脱掉衣服去奔跑。现在回头去想,她比较好的成绩都是在冬天跑出来的。“因为脱下衣服那一刻,只有跑步能够让你快速变暖。”她说,那样的冬夜,操场的人不多,往往跑到最后就剩下了她一个人。抬头仰望星空,想到天与地之间自己独自奔跑,是孤独的,却又是骄傲的。

  哭了一会儿,杜鹏燕意识到,没有人能够拯救自己,自己走的路终究要自己承受。她看了看身旁的收容车,车里的人表情比她痛苦。她不想放弃。

  旁边600的兔子带领一批选手从她身后超过,这是配速最慢的兔子,号称“关门兔”,跟着他跑,能够把握好速度,而且不会被关门。她调整好情绪,再度跑起来,加入他们。

  最痛苦的阶段出现在36-38公里处。撞墙期,是跑马人的行话,指的是当跑到一定距离后,身体由于过度疲劳,想要撞墙而死的感觉。

  “不要停下来”、“坚持”、“一定要完赛”……她如念紧箍咒一般不停唠叨,给自己心理暗示。

  要想停下来很容易,因为周围依然在跑步的人根本没有几个,大部分人都是在走着。但要想从走再转变成跑的节奏就会非常困难。她坚信跑得再慢也比走着快。

  她尽量减少脚踝的扭动,全脚掌着地。慢慢地,一点点地向前挪。

  最后的3公里,是黎明前的黑暗,最痛苦,但也最易燃起希望。

  “如果说之前跨了大半个上海去跑步已经挺折腾,现在我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去跑步,我也是拼了。是的,我从石家庄打飞的去杭州、去厦门,以跑步之名;如果没有跑步,我可能不会这样果敢地请假去做工作以外的事;如果没有跑步,我的生活可能如一汪死水,没有任何涟漪;如果没有跑步,我可能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一个人的信仰……”杜鹏燕后来感叹。

  从最初的只能跑五公里,到可以跑十公里,再到能够参加全程马拉松,她已经把太多的意义和希望都通过跑步的方式去实现了。

  抵达终点是5小时50分,杜鹏燕很无奈,“又刷了自己一个最差成绩”。

  “但好在,我完赛了。”她微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