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寒门学子美丽足迹】跨越的力量 ——记谢应波的创业史

02.01.2015  13:17

     
图片说明:回到当年在勤工助学中心工作过的地方,谢应波禁不住抚今追昔。

 

        从2000年到现在,谢应波的人生变化之大,令人感怀。2000年秋,他来华东理工大学报到时,还是一个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而今已是“上海市领军人才”,成为这个荣誉称号的最年轻的入选者。
      坐在我面前的谢应波,似乎已经习惯于这种巨大的跨越,但是回顾整个谈话过程,他显然也在试图寻找一个诠释:为什么在短短的七年间,能实现这个跨越?

 

从自卑到自信

 

      人们都说,创业需要冒险精神。其实更精确地说,在确定走这一步的时候,需要一种勇气。谢应波是在进入博士学习的第一年,才决定走这一步,而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学习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在这样的经济状况的基础上,他是如何获得这种勇气的呢?
      2000年,谢应波体验了许多个人生的第一次。那年9月,他离开重庆开县,乘船到南京,由于遇到台风,又转乘火车到上海来学校报到。南京,上海,轮船,火车等等一系列事物,都是第一次与自己的身体有了接触。
      开县是重庆市万州区的一个山区县。从谢应波的家到县城不过十几公里的路程,但要花2个小时,原因这是一条“泥巴路”。
      从家乡到上海,不仅是一种空间的转换,也是时间之旅。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上海已经走在最前面,而开县仍然处于这个时间段的起点。不过,站在时间旅程的终点,谢应波也傻了眼。他携带的8000元钱,5000元交了学费,买了一些日用品后,只剩下2000元钱了。
    “找勤助!”也就是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一个月后,谢应波便在勤工助学中心上了班。
      对于一个贫寒子弟来说,在上大学的那一刻,不可能有对大学四年的财政规划。钱的问题基本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回顾起来,本科四年,谢应波获得了4万多元的收入,生活费完全自理了,没有要家里一分钱。
      当然,这些收获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谢应波说,他连续6年带领同学去上海火车站接新生。上海站离学校很远,为此,他们早上4点起床,晚上12点才回到学校,上床休息时快到凌晨1点了,每个晚上只有3到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虽然这么辛苦,但他还是愿意做,因为每天可以获得100元的劳动报酬。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勤工助学只是解决或者缓解了一时的财政困难。可对于谢应波来说,这段经历使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说:“我从一个农村学生的自卑中走了出来,实现了自食其力,进而有了自立、自信。”

 

创业预备班

 

      一般来说,自主创业需要有一个准备期。形成对于某个行业的前瞻性判断,并在此判断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策略,以及对于经营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身体验,而这些往往是一个人作出创业决定的前提。那么,一个还没有走出校门、没有一分钟校外社会经验的学生,怎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且还能取得成功呢?
      奥妙就在勤工助学的实践。我校的勤工助学,不仅仅着眼于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谢应波和他的同伴创办了华理的第一个电脑房。从筹划电脑房、如何吸引学生过来等营销策略到项目的内部管理,对于谢应波来说都是第一次。虽然是勤工助学项目,但并不是没有压力的。勤助中心会定时听取汇报,考核经营绩效。
      经营电脑房的一些事情仍然令谢应波记忆犹新。学校规定,不允许在电脑房里打游戏。谢应波想到,电影也可以吸引许多学生。外语片很受欢迎,但当时这些视频资源还很难找。他们就从内部的服务器上下载电影文件,拷贝到电脑上。
    尽管是第一次自主经营管理一个项目,谢应波和他的伙伴们还是克服了许多困难,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从2002年创建到结束,电脑房创利润100多万元。
      2001年,谢应波当上了勤工助学中心校内服务部的部长,这个岗位给了他更多锻炼的机会。为了开拓新的项目,他要与很多公司谈判,其中包括宝洁这样的大公司。校内服务部下面有多个经营实体,他要实施对这些实体的管理和考核。
      谢应波说,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事实上是半社会化的创业,是最好的创业实践。泰坦化学的6位创办人,全部是华理勤工助学活动的参加者,其中有3人参加过勤助的管理,这一点正是这个创业预备班的最好注脚。

 

思想与钱的碰撞

 

      2006年,谢应波和他的伙伴们开始谋划创办公司的事。在这个时候,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钱,没错。6位创始人都是在勤工助学中结识的,而且都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创业需要的钱,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有点望尘莫及。
      但是,在碰到钱的困扰之前,他们较少考虑这个问题。那时,他们拥有的实际上是一种思想。
      2006年,谢应波参加了两场创业计划比赛:“张江高科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前一场,他们拿了金奖,后一场却拿了个银奖。这个银奖给了他们一个深度刺激。
      在答辩时,当有评委问企业的增值税率是多少时,他们竟无一人答得出来。这是痛失金奖的主要原因。拿什么奖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连创办企业的一些常用知识也没答上来,似乎在暗示这种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纸上谈兵味。谢应波和伙伴们觉得,应当真正创一下业,把自己在文案中提出的思想付诸实践。“比赛毕竟是假的,真干一场会如何?”
      这种思想,就是对市场空间的一种前瞻性的看法。谢应波学的是材料化学专业。在学习中,他逐渐关注到市场的一种需求,就是科研人员和质控人员所需的产品与服务。那时高端仪器、试剂、耗材基本全部依赖进口,泰坦创业团队就找到了突破口——试剂。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科研与研发事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当时,高端的试剂基本依靠进口。如果我们在国内生产供应试剂,在时间和价格上有巨大的空间:在时间上,进口需要一个月左右,而国内供应只需要花一天时间;在价格上,进口试剂至少要高出50%,更有甚者高出数倍,还有部分特殊产品限制出口到国内。
      想好了,决定了,现在就是钱的问题。他们向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提出了申请。问题是,按基金会的要求,申请者自己必须筹到同等数量的配套资金。6位创始人不得已各寻门路借钱。谢应波找本科和高中期间的几位同学借到了钱。谢应波说,这些同学本科已经毕业了两年,参加了工作,有能力拿得出一点钱来。但是,他们刚毕业,也没有很多钱,所以他向每人只借3000元钱。6个人分两批自筹了共20万元,第一批10万元,第二批10万元半年后才到账,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科创分基金)投了20万元,这40万元就是他们创办的企业——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启动资金。
      2007年10月18日,泰坦公司注册成立。这可以算是思想与钱的第一轮碰撞的结果。
    第二轮碰撞就惊险得多,也更富传奇色彩。
      2008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打拼,谢应波终于走过了“万事开头难”的困局,公司实现了收支平衡。在这一年多的历程中,谢应波进一步看到市场的前景。显然,公司需要升级,才能对得起他们对市场的判断。谢应波认为,应当“做品牌”。但是,新的思想也意味着比启动资金多得多的钱。他和伙伴们到处找银行申请贷款,但没有一家银行有着落。
      6个创始人,股权较为平均,投资者一般认为这样的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更有意思的问题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创立的科技型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成功率太低,造成投资者的许多顾虑。
      如果得不到周转资金,泰坦可能就此夭折。这个时候,一段传奇故事发生了。
      科创基金会的两位工作人员刘春松、王萌对6位同龄人的奋斗予以了热情的支持。他们带着谢应波等人到处跑银行找贷款,最后,与该基金会有合作关系的泰隆银行拿出150万元,但要求贷款方有固定资产抵押。谢应波等6位创始人这时还群租在一套房子里,哪里来的固定资产抵押呢?山穷水尽之际,刘春松、王萌以自己的房产作抵押,贷出了这笔钱。
      “我就是认人,亏了也认了。”刘春松说。
      虽然惊险,但这次碰撞不仅碰出了火花,而且开花结果了。站在新的起点,一轮宏大的旅程开始了。谢应波等人提出了“做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的梦想,他们正在倾力打造泰坦旗下的“探索平台”——一站式科学服务平台,为国内1000多万一线科研工作者和质量控制人员提供近100万种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让国内科学家更专心、专注的工作,使泰坦真正成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
      新的碰撞又开始了,也许还有更多地惊险与曲折,但肯定会比现在更为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