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90后:他们比想象成熟 超七成希望生2个以上孩子
在动漫游戏展中,装扮成动画虚拟人物的90后已成为一道不得不看的景观。这种角色扮演让虚拟照进现实,是90后“二次元”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却让不少长辈们连呼“看不懂”。
国庆前夕,北京大学和国内网站联合发布《90后毕业生饭碗调查报告》,报告称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2443元/月。约四成毕业生仍需“啃老”。图为招聘会上的90后。
一位70后评论家不久前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90后群体有时让人有些“读不懂”:他们会对着画着卡通图案的地铁列车跪拜,却几乎无视70后、80后的评价,似乎既不需要认同也懒得驳斥。
90后时常被当做一个个性圈子,成为许多人可以想象或担心的对象。在家中,他们是青春期超长的孩子;在职场,他们是看似冷漠的新人;在商家眼中,他们是难以捉摸的消费者。
日前,一段北大90后硕士研究生的演讲,也让不少人看到了90后的思考和担当:“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是90后,企业家会是90后,甚至国家主席都会是90后,当全社会都被90后占领的时候,我想问你们90后们,大家想把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一份《撕下标签的90后》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90后和前辈其实十分相似。在与社会学和文化学者关于90后的对话中不难发现,读懂“审美消费”这块90后成长的背景板,才是读懂90后一代人的关键。
被想象误读,似乎走不出学生时代
90后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2008年,中国高校迎来第一批90后学子,眼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职场新人。不过,不少90后都给人留下一个印象:他们没有走出学生时代,没有走出青春期。
他们与前几代人所不同的审美情趣虽然时常成为批评的靶子,却早已倒逼商家不得不有所“谄媚”。从网络中令人费解的热词、“二次元”动漫文化的渗入,到将被前辈评论为“浮夸”的电影捧成票房冠军,90后正在悄无声息地掌握话语权。
在定义给60后、70后看的热播剧《一仆二主》中,男主角杨树的女儿杨树苗,被评论认为满足了不少人对于90后形象的幻想。在父亲的要求下复读一年,却偏偏怀揣音乐梦,希望能够在酒吧驻唱,为此和顶着传统保守帽子的父亲没少闹矛盾。复习的关键时期,又和街头的卖画少年谈起了恋爱,让父亲几近抓狂。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主儿。最有意思的是,虽然只有十几岁,杨树苗口中却时时蹦出些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嘴贫得让父亲都招架不住。热衷于社交网络,时而顶着夸张彩色假发亮相,性格有些叛逆、不按理出牌、喜欢耍嘴皮子抖机灵……杨树苗无疑是影视剧描绘的90后肖像。
如果说《一仆二主》给出的90后画像还算柔和,那么近期热播的电影《心花路放》交出的答卷无疑更加“劲爆”。周冬雨一改往日清新形象,在电影中扮起了黑肤黄毛、打着非主流耳钉的造型。1994年出生的她却感叹“我感觉我这一辈子,写出来就是一本书”;第一次见面就逼着网友打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耳钉,还要跟着人家去北京结婚;而当同为90后的“正牌”小男友寻上门来,询问她为何“出轨”时,周冬雨给出的答案竟是男友不肯与自己打相同的耳钉。
他者眼中的形象虽然一目了然,但毕竟这是年长主创印象中的90后。那么90后又会给出怎样一幅“自画像”呢?或许网络神剧《万万没想到》能给出线索。
这部几乎没有连贯剧情,集“吐槽”、“恶搞”于一身的网络神剧,在很多人看来是90后圈子文化的自娱自乐。《万万没想到》制作方介绍,这部网络剧的核心观众群的年龄段集中在20岁到25岁,80%的受众为90后。而制作公司的员工中的90后也达到了80%。因此,该剧几乎就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90后“自画像”。
《万万没想到》每集不足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屌丝”标兵王大锤的悲惨遭遇。剧中用来调侃吐槽的对象,恰恰是“90前”追捧的热播剧和前辈眼中的经典。情节由冷幽默十足的吐槽组成,最终都以一句“我叫王大锤,万万没想到……”收尾,引出一个反转的结局。《万万没想到》充满了“拆穿世间事”的冲动,而这种拆穿则被解读为贯穿在90后看似漠然的表情之下——在并不需要前辈介入的90后文化圈子中,看世界的观点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不难想象吐槽会成为90后圈子的活跃因素。而说到吐槽,就不得不提90后的又一个宠儿——B站。B站是bilibili弹幕视频网的俗称,是当前国内最大、名声最响亮的弹幕视频网站。与普通视频网站专注提供视频内容不同,B站提供的视频画面中“飘满”了观众的即时评论。这些评论时常用不同颜色标出,到看点集中的地方,让人出戏的逗趣吐槽几乎将画面淹没。对用户而言,在B站看视频,情节内容已非关键,边看边吐槽,欣赏别人的吐槽才是正事。
归纳90后追捧的热剧、网站,就会发现其中渗透着动漫元素和游戏文化。有评论甚至表示,“二次元”动漫文化之于90后,就是广场舞之于大妈般的存在,“二次元”几乎被提升到90后审美的核心高度。熟悉动漫的90后们,甚至将虚拟世界带进了现实之中。暑假期间举办的各色动漫游戏展,几乎成为了90后们的狂欢。购买动漫衍生产品,甚至身着动漫人物的服装,将虚拟的动漫人物视作自己的男神女神的年轻人层出不穷。而“萌”、“宅”、“腐”等充斥于网络中的90后式表达,依然要追究到“二次元”动漫文化。
在90后的成长过程中,网络又将更加丰富的动漫文化输送到了他们面前。90后对于动漫二次元超越之前任何一代人的热情,让他们成为口吐奇异表达的一代,成为在现实与虚拟中穿梭的群体,也成为不少长者看不懂的对象。
“粉丝消费”占领市场,“青春文化”呈现责任感
互联网将世界糅杂在一起,平铺在90后面前。这样的成长条件导致他们一方面更早地去学习和适应成人社会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始终充满好奇,也许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依旧难以稳定。
90后的底线思维触动了不少“前辈”。北大硕士生刘媛媛在一档节目中说:作为90后,将来不要变成你痛恨厌恶的人。“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岗位上做一个好人,有非常严重的意义。”
在许多商家的眼中,90后仅仅是一群“赚5000花1万”的消费者,并且可以利用明星效应,轻松圈走90后口袋里的钱。出版界曾有人说,哪怕是一叠白纸,在封面上印上“郭敬明”,也能成为畅销书。90后真的“人傻钱多”?
争夺90后市场的战争,早已在资本市场中展开。有统计指出,去年大陆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降到了20.7岁,90后已经成为了贡献票房的主力。而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也意识到这种话语权的转变,不少90后的审美趣味已经从网络的自我狂欢逐渐转向市场上的发力。因为拜金、内容经不起推敲而遭遇诟病的电影《小时代》,却在市场上收获巨大的成功,受到不少青少年的热捧与“捍卫”。90后所催生的粉丝经济已经成为目前文化市场上不容忽视的现象。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盗墓笔记》,迎合了大批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据说不少90后粉丝全程狂欢,而陪同观看的父母在一边完全不知所云。
“审美趣味的趋同,是粉丝经济的核心。《小时代》、《古剑奇谭》等作品,无论在人物设定还是情节走向上,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90后特有的集体审美。”电影学者葛颖说,因此对他们而言,剧情、观念上存在的瑕疵,都可以被忽略不计。和传统审美的对立,成为学者眼中对粉丝经济的最大困惑。网络空间的相对封闭为90后青春文化的保鲜与传承提供了庇护。“年轻一代的审美与前几代人的传统审美的冲突已十分尖锐,审美趣味出现断层。”葛颖认为,新的审美时代已经到来。而“躲”在互联网世界里的“青春文化”,却在迅猛生长。不过,他也表示,“90后在传统中不断筛选、解构重组。想评论他们,首先要听懂他们,并且学会用他们的语言说话。”
从90后的语言中能看出他们并不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自我。一档语言类节目就因一位90后女硕士生的演讲而成为热点。这位1991年出生的法学硕士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就经常有那些看似很有经验的前辈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跟你说,年轻人,你还不懂。”她知道生活并不是动画片或游戏,“我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站在风口浪尖上去把握命运的人物,你我是再普通不过的升斗小民……读书时都被父母耳提命面,你干啥你都不要耽误了学习;毕业到处投简历,等一家企业收留自己;逢年过节被逼婚,结婚后,要花自己年轻时候最好的20年来偿还贷款,让每一个年轻人都忙着生存而没有梦想……”
她没有太多抱怨,而是提醒同龄人:“我们年轻人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她的提醒几乎可以针对所有人:“在我们老去的路上一定一定不要变坏。”
撕去标签的代际更迭,终将在嘈杂声中接棒
一位作家曾说,“与其说是对我个人感兴趣,倒不如说大家感兴趣的是我的成长经历。”群体特征往往是时代的反映。90后也是个体化时代进程中的产物。
有学者说,“90后”这个概念在社会学意义上并不存在,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过叛逆期,却最终都成为时代接力的主流,而滋养每一代人的文化,也在代际更迭中不断进化。
90后并不难懂。在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看来,90后与80后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的难以定义就是他们最大的特征,90后并不需要标签。“与前几代人相比,90后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更关注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对此,沈奕斐做了一个比较:面对所谓意见领袖,不管他是不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言,很多年长者会有崇拜和好奇。但是同样的场景搬到90后身上,他们会更多地考量事情和自身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大,不管发言者多么牛,90后会选择拒绝围观。她认为这种“更务实”的趋势在80后身上已经初露端倪,未来在00后身上会更加明显。
成功的统一标准,正在被90后瓦解。分享和责任会随着90后的成长,成为他们文化中比重渐增的砝码。
沈奕斐表示,脱去娱乐审美的外衣,90后与前几代人的差距,与其说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差异,不如说是不同生命阶段体验与认知的差异。
共鸣或许会成为正在融入主流的90后越来越多的感受。早在几年前,90后就尝试用热词“悲具喜具变奏”表达生活体会。“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看似简单,实际则套用了张爱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还有说悲喜转换哲学的:“学习其实是一只牙杯,好的时候是洗具‘喜剧’,糟的时候是杯具‘悲剧’,看你自己怎么选择角度,怎么对待它。”这样的句子能窥见90后应付压力时的心智渐渐成熟。
从不懂到略懂再到了解接纳,90后以及面对90后的态度变化,折射出文化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循环上升机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化有自我调解和完善功能,每代人都在经历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也在这种成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他套用90后的话:“一代人创造的娱乐文化是自己的喜剧,另一代人眼里的悲剧。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接力棒,在悲喜转换间沉淀升华。”
相关链接
与“90后”耍,必须知道的词
脑补:在大脑中补充完整(后面的情节)的缩写,意思是在大脑中将后续情节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脑洞:由脑补衍生出来的词语,指对一些情节在脑内进行补充,脑洞指“脑袋破了很大一个洞,用超强的想象力填满”,也就是形容人想象力非常丰富,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中二病:中二病又称“初二症”,指的是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的俗语,“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从字面上理解,中二病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也可泛指拥有不切实际青春期想法的成年人。
二次元:对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中虚构世界的一种称呼,与“三次元”(真实世界)相对应。二次元本指早期“二维空间”、“二维世界”的平面漫画作品,后泛指ACG(动画、漫画、游戏)虚拟世界以及动漫发烧级爱好者。
弹(dàn)幕:本义是军事术语,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进行密集炮击。弹幕视频网站起源于日本,指大量吐槽评论从屏幕飘过时效果看上去像是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所以网民将这种有大量的吐槽评论出现时的效果称做弹幕。
233:来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是一张捶地大笑的表情。2010年后,“233”已经是网络流行用语了,用于表示哈哈大笑。因此不少网友就喜爱在论坛发帖的时候加上一句“233”。同时“233”有时会演变为2333或者更多3跟在后边,表示自己笑得很猖狂或笑声持久,用来显示讽刺或表示内心欢喜。
萌萌哒:该词最初的出处难以考证,褒贬也因人而异。可能从“么么哒”一词演化而来。“么么哒”是表亲吻动作的拟声词,用以表达对一个人的钟情与喜爱。“哒”常用于卖萌的语句当中,比如“好哒”、“是哒”其实就是“好的”、“是的”。最常用的搭配是“今天没吃药,感觉自己萌萌哒。”
呵呵:原指笑或微笑和开心的笑,也表示自己开心,是笑声的拟声词。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打在网络。电脑屏幕上用来反映情绪。在网络中,特别是二次元的朋友对“呵呵”一词较反感,觉得是被敷衍、嘲讽、无语等意思。
逗比:网络语言。形容某个人很逗,有点犯二犯傻,有点可爱。随着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越来越多人将它用作中性词。习惯搭配有“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原话出自《西游记》中红孩儿的那句: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么?《西游记》里红孩儿不认识猪八戒,用三味真火烧了孙悟空之后,猪八戒请来观音救师傅唐僧,红孩儿就对着观音说了这句话。现被用于调侃别人卖萌、搞笑。
他们比很多人想象的成熟
而今,社会对于90后的探究渴望更加剧烈,近日,一份名为《撕下标签的90后》的网络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经出炉,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份结合了百度旗下产品的各项指数以及7000位“贴吧”吧友参与而得出的报告,通过家庭观、爱情观、友情观、消费观、就业观5方面对90后进行了数据化的解读。而从数据调查结果来看,90后与大家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
《报告》中显示,90后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他们与网络的关联度远远超过了过去几代人。90后的平均网龄达7.53年,日均上网时长达11.45小时。虽然不愿意被贴标签,但是,90后在互联网上为自己贴上的标签中,最常见的为“宅”、“游戏控”、“成熟”、“吃货”、“安静”等。这些有时相互矛盾的词汇显示出90后对于自身定位的多元性看法。
对于友情,90后们则表现出尊重朋友但更愿意听从内心,自我但又不自私的特点。86.95%的受访90后坦言并没有与陌生网友见面的经历。受访对象中,虽然78.81%的人会在有问题时,询问朋友的意见,但是最终采纳朋友建议而非自己做决定的只占到11.64%。86.2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和朋友吵架会主动让步与朋友和好,但92.56%的人表示低头并不表示自己错了。
对于家庭观念,90后表现出对于父母极大的爱与需要,却又十分追求自我的独立。96.03%的受访90后表示父母的重要性超过自己的另一半,虽然父母大过天,但是他们依然对于独立生活充满了渴望,婚后仍愿意与父母同住的只占到16.66%。对于子女,83.7%的女生与78.7%的男生表示接受和理解丁克一族,但有趣的是他们中只有5.59%表示不要孩子,71.72%希望今后有2个以上孩子。
在消费观上,90后受访者体现出一种理性的特质。他们不盲从广告但是为所爱之物却也不惜血本。对于商品,受访者表示最看重的是质量,而广告与品牌被排在最后两位。对于真心喜爱却又超出自己购买能力的商品,只有14.01%的人会选择放弃购买,绝大部分表示,会通过打工、节衣缩食等办法将其买到。90后十分重视个性的张扬与展现,对于新买的衣服如果与别人撞衫这个问题,73.19%的人表示不会再穿。
几组数据虽然既不能全面反映90后的所有特点,也谈不上足以撕掉被按在90后们身上的种种标签与臆想,但是起码证明了一个观点,90后并非“雷”与幼稚的代名词,他们远比许多人想象中的靠谱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