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祝平谈上海如何形成人才“虹吸现象”

15.08.2016  11:06

  从居住证到“专家证”“中国绿卡”,从节日补助到几千亿元社保基金……人社局工作的展开,离不开对“平衡”的考量。纵向看,它平衡的是时间。要在延续好过往政策的同时,为未来的改革创新留有余地;横向看,它平衡的是人群。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同职业人群需求特点各有不同,考验的是精准施政、统筹兼顾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围绕着“社会保障”“人才”这两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议题,本报记者专访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祝平。

  探索长期护理保险

  记者:6月,本市率先出台养老金调整方案。随着上海步入深度老龄化,除了养老金的调整,“十三五”期间,在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方面,还有什么创新举措?

  赵祝平:今年年初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要求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上海作为全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我们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方案。“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符合本市实际和参保群众护理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卧床不起老人所需的照料成本高昂,仅凭养老金无法负担,医疗资源又无法做到全覆盖。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规避失能人员生活照料风险,适当降低参保人长期护理负担,我国拟建这一险种。

  要真正运行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需打通前端、后端各项基本环节。目前,我们正在协同发展改革、民政、卫生计生、财政、金融等部门,研究制定老年护理筹资、失能等级鉴定、护理服务标准、支付与监管体系,以保障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护理需求。

  推进“创业型城区

  记者:“创业带动就业”,不再是新口号。目前,本市的创业生态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与问题?推进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又有何新举措?

  赵祝平:自2009年以来,本市连续实施三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随着第三轮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出,又新增了包含“6条创新性政策”和“6条完善政策”在内的“6+6”政策措施。

  其中,“6条创新性政策”主要着眼于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互联网创业潮流。加大创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进一步降低初创期创业成本,支持社会创业服务发展;“6条完善政策”则致力于缓解创业瓶颈矛盾,通过进一步扩大贷款担保、场地补贴、培训见习、税收减免政策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

  新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本市的创业扶持政策在融资、场地、成本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项政策的效应得到了显著发挥。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贷款贴息近1000万元,两项同比增幅均超过70%,创业培训见习3.1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380%,创业房租补贴覆盖1.3万多人次,发放金额4071万元,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政府不仅要为创业者打通各环节的“经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形成,更需汇集全社会的资源。

  随着民间创业服务业的兴起,我们鼓励各类创业孵化组织、新型创业服务机构不断参与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形成由政府创业公共服务、社会专家服务、市场专业服务,以及创业者自律服务组成的服务新格局。

  为加强创业形势的跟踪分析,市人社局连续10年开展“上海居民创业状况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创业者融资难、成本高、能力弱的瓶颈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瓶颈,一方面我们将继续聚焦“政策”和“服务”这两个抓手,帮助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度过生存的“阵痛期”;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进“创业型城区”的创建工作,鼓励各个区结合区域实际,为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助力。

  完善“一门式”服务

  记者:上海最大的资源是人才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开放。上海要建成人才高地,您认为理想的人才结构应该是怎么样的?

  赵祝平:作为对标国际的“创城”,上海需要的不仅仅是引进人才,而是吸引人才。一字之差,差别很大。

  “引进人才”靠的是政策,“吸引人才”则是培植土壤。一旦有了适合生长的大环境,才会产生人才的“虹吸现象”。

  在这里有一个好消息与大家分享,上海正在加紧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签署《关于支持上海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合作备忘录》,拟在张江高新区管委会设立联系点。

  作为开展外籍人才引进、管理等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实验平台,它将为进一步集聚海外智力资源、推进建设国际人才高地注入一剂“强心针”。

  近年来,我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海外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如修订发布《上海市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延长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有限期限最高至10年,充分保障海外人才的市民待遇。实施近一年来,共办理B证1343人。开展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此举突破了之前外籍人员在沪就业需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限制。

  土壤的培植,不仅要靠政策扶植,配套服务也要跟上。“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一门式”服务。争取与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办事大厅互设窗口,便于海外人才一站式办理工作许可、签证和居留手续。

  合理的人才结构,应与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上海不仅需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也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不仅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也要注重支持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

  目前,针对各个层次的人才引进,我们已经形成居住证制度、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直接落户等完整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无论是海外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高精尖科技人才还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只要能为这座城做出贡献,都应为其发展提供舞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