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构思创作 评弹《林徽因》走进大剧院

19.11.2016  17:35

  作为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上海评弹团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昨天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演,1600座的剧院上座率超过80%。这也是《林徽因》自首演以来的第20场。

   受欢迎的原因首推题材

  “我们想树立一个曲艺演出模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进剧场。”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介绍,《林徽因》自今年3月首演以来,先后在江苏、上海、北京、台湾地区举办演出,无论是大型剧场、小型书场、高校礼堂、教室课堂,都引起老、中、青各年龄段人群关注。9月20日,剧组在台北演出时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剧本中几乎所有的“噱头”都得到观众响应,而悲剧性的情节如“林长民之死”也使剧场寂静无声。10月15日,《林徽因》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同样获好评。

  昨天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秦建国尤其强调剧场感,“在书场演出,演员与观众距离只有三四米。到了剧场,要让坐在几十米外的观众感同身受,尤其要注重音响、语言节奏以及如何放‘噱头’。”3月,《林徽因》在兰心大戏院首演,剧场600座;10月,在逸夫舞台演出,有1000座;昨晚的上海大剧院有1600座。秦建国表示,“演员经过巡演锻炼,都蛮自信的。一般剧目最多演10场,没有机会好好打磨。《林徽因》演了20场,演员们胆子大了,而且票卖得好,刺激他们更好发挥。

  谈及《林徽因》受欢迎的原因,秦建国首推题材,“我们经过三年构思才创作了《林徽因》。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学贯中西的才女、诗人。她的人格魅力和受关注度提高了人们对演出的关注度,跨越了评弹的吴语界限。”《林徽因》在上海师范大学演出时,学生观众说,“我没有听过评弹,完全为了林徽因而来。是《林徽因》把我们带入了评弹世界。”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曲艺,《林徽因》拉开全国高校巡演序幕,目前已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台北师范大学、东吴大学开展演出和讲座,所到之处几乎场场满座。

   吸引中青年进入评弹天地

  编剧窦福龙认为,“以《林徽因》作为突破口,吸引一部分中青年进入评弹天地,这对于评弹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剧本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故事,而是把她与建筑学的缘、对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贡献贯穿其中。三位女主演朱琳、周慧、张建珍谈及排演心得时,也表示“这样的林徽因感动了我,重塑了我,使我得到了成长。

  “题材有关注度,表演也要配套,才能火爆。”秦建国表示,老观众喜欢《林徽因》是因为“流派好听、味道在”。《林徽因》创作上充分考虑新老观众的偏好,适当进行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演感受,同时保留传统评弹艺术精髓。秦建国透露,“有的青年演员练哭了,但是只有经历这样严格的作品排练,他们才能在舞台上独挑大梁。”结束在大剧院的演出后,《林徽因》将整理各方面建议,进行全方位的修改和打磨,“用几年时间成为一部能够叫好叫座、留得下去的评弹精品。”《林徽因》全国巡演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不仅有江苏、浙江等评弹根据地,上海评弹团还把演出目标定得更远,“林徽因留下足迹的东北、福建等地,我们都争取去演出。

  昨晚,随着由沈世华谱曲、陆锦花演唱的主题曲《再别康桥》响起,大幕缓缓拉开,演出正式开始。观众们屏息凝神,寂静无声,随着第一回《太太客厅》中朱琳、郭玉麟、黄海华、陆锦花妙趣横生的说表,很快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第二回《紫燕绕梁》,秦建国和周慧用细腻的唱腔展示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留美学习建筑学期间,突然收到父亲离世噩耗的情节。第三回《李庄情怀》,张建珍、高博文、毛新琳的组合讲述林徽因夫妇在抗战期间,抱病坚持学术研究和保护古建筑的动人故事。当表现林徽因愿赴国难唱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引发了全场气氛的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