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口岸创新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 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仓库合二为一

18.08.2015  16:40


  午休过后,吴师傅钻进叉车,轻松利落地将一托托宜家“米多”厨房配件送进集装箱。这些配件的状态既有保税的,也有非保税的,却能在同一个操作平台装入同一个集装箱内,而以前必须划清界限,由不同的操作平台装卸。“两类货同时不够,对应的箱子装不满,就得等;货来了,要排队挨个接送,也得等。现在不分保不保税,有货就能装卸,效率高,能多出时间完成其他工作。”对于保税和非保税货物混放的做法,吴师傅很赞赏。

  叉车师傅们的轻松,得益于上海口岸创新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而作为上海“第一个吃螃蟹”的宜家,这项制度创新直接“救活”了他们的仓库。

  2008年,宜家看中集空、港、铁及陆路运输优势于一体的奉贤海港综合开发区,斥资建设了分拨中心,为亚太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共47家商场配送宜家产品。随着业务发展,短短两年时间,11万立方米储存量就已捉襟见肘。然而,仓库其实有近三成空间没有充分利用!原因就是受原先监管模式限制,仓库必须一隔二,分别用来存放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两类货物进出“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模式下,即使一类货物爆仓,也无法存放到隔壁仓库,宜家只能跑到外面去借仓库。由此产生的成本除了租金,还包括:自有仓库与外借仓库之间的物流成本,不能使用统一装卸平台导致平台不够用,从而减少仓库的日操作能力、不能共享货架造成多余重复的托盘制造费用,以及各个新增环节配套的人力成本。加在一起,负担不小。

  奉贤海关实地调研,有了“两仓整合”的创新想法,尽管也有思想阻力,毕竟“两仓分离”状态下,货物分明,监管方便。不过,最终还是从方便企业角度出发,海关方面痛下“”的决心。

  当然,事后监管同样马虎不得。经过反复磨合,在海关指导下,宜家开发出了全新的两仓辅助管理系统,可与海关相关系统衔接,传输保税和非保税货物的进出仓信息。通过这个系统,分拨中心内每件货物都有一个数码“身份证”,拿射频枪一扫,就能知道是保税还是非保税货物,该放上哪个托盘、归入哪个货位、送进哪个集装箱。即使保税和非保税货物混放,也不愁搞不清楚状态。奉贤海关还在仓库中安装了监控系统,可通过网络实现对货物进出转存的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只要货物移动或移动出某个范围就可被监控感应到,海关据此及时掌握货物状态。至此,“两仓合并”的障碍扫除。

  “两仓合并”后,宜家奉贤分拨中心的仓库利用率足足提升了15.54%,仓库周转率提升了0.49%。“这样的成绩,放眼全球各个宜家分拨中心,都堪称卓越。”宜家亚太区物流服务中国区海关事务部经理姜莉透露,配合亚太区域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且看重上海口岸日益便捷的贸易环境,宜家决定在奉贤投资分拨中心二期,本月就将打桩开工。上海海关负责人表示,从本质上来讲,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也是低碳环保之举,通过科技创新,打破了物理围栏,实现了虚拟的电子信息围栏,在方便企业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了监管的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近期,作为成熟的经验,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被引入上海自贸区。截至今年7月16日,自贸区内5家物流试点企业已顺利完成388票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操作,涉及食品、塑料、化工品、机械等8类商品,进出货值约578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