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猫眼电影评分被指不公 行业混乱引争议

29.12.2016  13:03

  东广聚焦,来关注电影市场。

  《长城》、《摆渡人》这些大片轮番上映帮助中国电影市场在岁末创造了新的票房记录,而一场围绕豆瓣、猫眼等互联网公司平台电影评分可信度的舆论风波,又把这个行业混乱的一面展现在大众面前。

  《中国电影报》近日发文,质疑豆瓣、猫眼平台上的电影打分因为大量“水军”、“恶意刷分”、“影评人不靠谱”等原因而不再可信,并表示这些“恶评正在伤害电影产业”。这篇文章经过《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后,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大量讨论。

  豆瓣等平台的评分被盯上,甚至被当作个别电影评价不高的罪魁,也足见其影响力。在跟豆瓣有关的新闻中,就有豆瓣评出的年度十佳国产电影,然而,其中也有国产电影《驴得水》、《湄公河行动》等入选,可见豆瓣并不是遇到国产电影就低分,同样有不少观众评价甚高的国产电影。同样的,外国电影也有评分不高的情况。应当说,这是网友正常的电影观感,对于普通电影观众而言,只有电影的好坏,没有那么多的利益考量,更没有国别偏见。

  批评是否存在恶意,有没有所谓商业动机,可能有,但这只能靠纯粹的批评去中和,而不是以扣帽子的方式压制不同声音,认真静下心来想一想电影为什么评价不高以及如何改进,才应该是理性的态度。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众号文章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

  事实上,不仅电影如此,意见市场从来都不会是纯粹、单一的声音,众声喧哗之中自会沉淀出客观、理性的笃见,这需要时间的淬炼,更需要对待不同声音的宽容态度,一家言论平台如此,被批评的对象更应如此。围绕豆瓣技术细节的争议不妨继续,但帽子应该少一些,电影市场只会在多元中发展,不会也不可能因为批评的消失就让电影质量有飞速提升。评价不高的个别国产电影不能把票房差归因于观众不懂,更不该让评分网站为其背黑锅。

  回顾这一整年中国的电影票房,远不如预期。悲观者说,电影票房神话已破。针锋相对的看法则是,2016年票房增速的减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恰是中国电影从狂热走向冷静、重新出发的标志。

  具体而言,今年票补力度小了很多,电影票平均单价在30元左右。票补虽然能够让更多观众走进影院,但“亏钱赚吆喝”毕竟不是电影发展的长久之计,让电影票价回归正常市场价格,让影片在市场上优胜劣汰,是一种冷静的体现。

  此外,2016年许多IP大片倒下,固然说明了观众更理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2016年佳片不多。同时,票房造假同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影人如果能够在2016年这个冷静期反省缺陷、检讨不足,“良性地自我调整”,相信中国电影有望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