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微软、谷歌等品牌入驻 徐汇漕河泾魅力何在?

16.05.2016  14:56

  今年3月,80后IT创业者赵沪南和合伙人决定,把团队搬到漕河泾开发区,落户在一个开业不足一年的众创空间——“可可空间”。

  赵沪南说,之所以迁到徐汇,是因为可可空间创始人魏锋的创业理念,“让团队产生了‘追随’的念头”。魏锋却说,自己才是漕河泾的“追随者”,“这里最适合实践‘喝着咖啡搞创业’的理念”。

  在漕河泾开发区,空气中不只有咖啡因的躁动,更多的是咖啡豆精心研磨后的醇香:融合了世界500强的国际范儿,也流淌着科技创业街区的活力与优雅。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地处徐汇、闵行两区交界,本部园区规划面积5.98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4.37平方公里)在徐汇。中心城区“地盘”金贵,开发区用28年时间,汇集了近2000家中外高科技企业。三十而立之际,这里将用一场国际化的转型升级,为上海带来中心城区内具有创新活力的产业功能区。

  5月12日,微软创投加速器项目已经正式落户漕河泾开发区,标志着开发区科创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资源机遇孕育“独角兽

  2014年,还只是投资人的魏锋,正在筹备第一个众创空间。他的计划是要为创业者提供能够“一起工作,一起喝咖啡”(Let’s co-work,let’sco-coffee)的环境,于是“COCO”概念就诞生了。探访上海多地后,魏锋在徐汇选中了位于漕河泾开发区东部的华鑫天地,“这里并非最繁华,场地也非最大,但是加在一起,一切都‘刚刚好’。

  在“可可空间”的办公区,两层楼挑高的工作大厅摆放着数排长桌,长桌尽头是满架的书柜;在公共休息区和路演区,空间敞亮的开放式咖啡馆让人思路大开,工作日,一张张小圆桌围坐满了年轻的面孔。

  而这里并非又一个“创业咖啡馆”。魏锋告诉记者,为创业团队提供投融资指导,帮助创业者从创业伊始就树立企业战略,构建运营模式,与资本对接,才是“可可空间”最核心的理念。

  漕河泾开发区的产业优势,恰好为像“可可空间”这样有想法的创业孵化器提供了理想环境。自1988年建成以来,开发区已经有各类企事业单位3000多家,中外高科技企业近2000家,5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总共设立了近100家高科技企业。海内外龙头企业的相继进驻,为创业团队提供了最重要的两样“奢侈品”:资源和机遇。

  “好企业多,意味着想创业的优质人才也多。对于投资人来说,这里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宝地。”魏锋说,徐汇多年累积的成熟商务环境,为创业团队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也让孵化器在这里能尽最大可能,孕育出下一个“独角兽”。

  企业人才“你来我往

  众所周知,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于是漕河泾开发区“灵机一动”,回购并重新利用这些存量空间,建立了集办公场地、职工食堂、咖啡吧、创新实验室、电子图书馆于一体的众创空间。

  资金是绕不开的话题。徐汇区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一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包括腾讯上海创业基地、创嘉站、游族创业中心以及“可可空间”在内的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区内已有各类众创空间约50家,工位4000余个。其中,腾讯基地已累积孵化项目

  55个,总估值超过14亿元。

  能够为创新创业团队如此“撑腰”,源于徐汇区扎实的科研和人才积累,“产学研+创新”体系显山露水。区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120多个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包括3M研发中心、思科研发中心在内,共有28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徐汇。此外,区内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已达132家,产业技术联盟和行业协会20家,科技风险投资机构200家,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人才95人,市领军人才32人,105位两院院士工作或生活在徐汇,约占全市60%。

  徐汇区副区长王宏舟表示,漕河泾开发区下一步的发展,是从原本单一的技术开发区,转型成为新型的国际技术和商务社区。开发区内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企业,创新模式、创新内容都将与国际同步,同时探索有更多创新企业和人才能够“你来我往”。

  “有来有往”的第一步,是让顶尖企业“”。2012年,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供应商ARM 公司入驻漕河泾开发区,之后徐汇区便进一步研究构建跨境合作机制。眼下,谷歌的开发者社区和创业孵化项目已经确定入驻漕河泾。

  产城融合“毫不费力”?

  科技园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包括漕河泾开发区在内,全上海的技术园区都一直在探索“高冷”的科技如何与城市烟火气共存的奥秘。

  也许人们会认为,地处徐汇、闵行两区交界处的漕河泾开发区,在产城融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事实却是,在漕河泾产城融合也颇费了一番功夫。

  漕河泾开发区东北角有一家沃尔玛超市,十多年前开业时,名字还是“好又多”。在“好又多”时代,虽然开发区紧邻徐汇著名的区级商业中心田林社区,但沿着田林路向西走到开发区,商业区的鼎沸人声立即被不分白天黑夜的静默取代。经过十年开发,如今每天上下班高峰和中午,通勤的白领让整条田林路热闹非凡,全无开发区和居民区的界限。

  中环线建成后,开发区内的田林路被一分为二,针对园区内21.7万就业人群带来的早晚高峰潮汐,今年2月底徐汇区开工建设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工程,2017年完工后,有望大大缓解宜山路和漕宝路两条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此外,开发区已经启动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改造,并完成了钦州北路接中环线、桂果路至蒲汇塘等工程的建设,现下正规划建设园区慢行步道。

  政策落实还需要有打通政府与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帮手,于是徐汇虹梅街道就设立专项办公室,在越界创意园区内设立“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专门服务周边白领和企业。位于漕河泾开发区北部的桂菁路上,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就坐落在此,自贸区政策的复制推广、大张江行政审批权限下放,以及商事服务、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证照办理等都能在这里“一站式”地完成。

  “企业才是开发区的主体,政府只是提供服务的一方而已。”王宏舟告诉记者,徐汇区将建立专门的创新服务圈,为科创企业提供包括法律、财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研发、检验检测在内的六大服务,让整个徐汇区都成为开发区的“靠山”,同时也通过开发区为徐汇积聚更多科技创新的活力。

  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