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调查】2015年度千村调查项目成果发布会顺利举办

18.04.2016  18:44

4月17日下午,2015年度“千村调查”第八期成果发布会在武东路校区同德楼204会议室召开。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柳永明,常务副院长暨2015年度“千村调查”项目首席专家刘莉亚及本年度“千村调查”专家组成员、部分带队师生出席活动。包括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农民日报、劳动报、上海证券报、新民晚报、第一财经等在内的近二十家新闻媒体应邀参加发布会。

刘莉亚老师首先介绍2015年度千村调查的总体情况。基于联合国倡导的“在金融服务的获取上,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以及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课题组确定了本次调研主题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在2015年7月-8月间,采用随机抽样定点调查和学生返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个乡镇进行了调研,最终共回收有效县域问卷30份,机构问卷60份,行政村问卷743份,农户问卷15387份,并确定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保险和农村金融扶贫五大研究专题,各类成果已陆续产出。

之后由五位专家组成员就各自的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谈儒勇老师就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从金融普惠性角度而言,西部的金融机构在贷款账户数、存贷比、贷款利率、涉农贷款比重和贷款申请被拒的比例等指标上明显好于中、东部;而东部的金融机构只在存款账户数、不良贷款率两项指标上明显好于西部。

朱杰老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峻,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商业银行;现代信用意识地区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农民的贷款逾期和信用卡透支消费等问题普遍高于中部地区,这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密切相关;农村传统信用意识普遍留存、信用行为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疏,私人借贷行为存在较严重的“不写借条”、“欠钱不还”等现象;现代信用意识的接受度呈现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现代信用意识越强。

  胡乃红老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和发展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农村总体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的认可度严重低下,但这种认可随着家庭收入及学历的提高而改善。她认为,在有限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中,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先天业务优势,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新兴互联网金融以商贸带动金融服务模式,仍处于探索和投入发展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尚未闯出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子。 

粟芳老师就农村保险情况进行了简介。目前农村的保险市场中,社会保障实现了基本覆盖,提供了极其基本的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地区差异较大;商业保险的使用度明显较低;保险的保障作用未得到体现。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整体低迷但农村保险需求正在不断萌动,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三方均有责任。 

最后由柳永明老师对实现农村金融扶贫提出了政策建议。根据调查结果,他认为我国扶贫工作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用了15年的时间使得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彻底消灭农村贫困仍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到2020年,按2300元的贫困线计算,需要7017万人脱贫,年均减贫1400万人,这对于政府扶贫政策而言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结论,课题组建议,农村总体都需要加强物流网点建设,而西部更显迫切,可考虑通过流动网点为村民定期提供服务;建议利用手机银行、代理银行和金融电子机具,实现对网点的有效替代;为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创造便利条件;推行全民小额保险,提供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覆盖率,设立国家普惠金融发展基金并颁布《普惠金融法》。

最后,光明日报、经济参考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记者就普惠金融的地区发展问题、农村非法集资情况以及农村金融扶贫的政策建议等问题与专家组进行互动交流。

(供稿:洪小君 供图:洪梅 编审:王雅静 收稿日期:201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