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支付宝”

07.12.2015  14:22
  国内造纸业水处理领域,有个业内闻名的“技术大牛”——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朱勇强教授,许多中小企业争相登门请贤。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的辛酸——靠着拍胸脯“产品没有效果不收钱”,才能说服企业尝试新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产学研第一线,仍有相当一部分彼此有意的高校专家与企业,因为“谁先出钱”的僵局,遭遇“还没开始就结束”的窘境。一位机械行业投资者坦言:“厂里本来资金就紧,高校专家来攻关技术难题,一次试制成本100多万,万一失败了,实在承受不起。校方如果能先做一个出来,效果好,我立马签合同付钱。”科研机构专家也想不通:“我提供技术服务,难道还要我垫钱?
  
  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韩生直言,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创新体系,从来不应靠“一方委屈”来达成。正在推进中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22条”)中明确“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功能型平台”。校企合作,这“最后一公里”如何大步跨越,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