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初显 首批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受好评

12.12.2017  13:14

如何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如何让师生更好地交流课程思政授课心得,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质性进展?11月23日至12月4日,复旦大学推出首批7门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开门上课:首批校内公开课颇受好评

  “中国为什么要市场化进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摸索与实践中一步步带领我们开拓新的道路,这些以往对我来说不太清晰明了的中国现代发展史,在这堂课上被老师用经济学智慧生动地解读了出来,既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坚定了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2016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张瑞祥在选修《经济与社会》课前还有些忐忑,担心身为一名工科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然而第一堂课后,不仅表示“生动的事例,详细的解释,让我觉得听课毫不费力”,而且感慨收获良多,意犹未尽。

颇受好评的这门《经济与社会》课程,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开设,正是我校首批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之一。

除了《经济与社会》,此次同时作为公开课的还有六门课程,分别是上海医学院教授彭裕文等的《人文与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长忠的《中国社会政治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院教授潘伟杰等的《法律与社会》、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的《政治与社会》和物理系教授蒋平等的《环境与人类》。

校内公开课在提供多元选择的同时,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每一门学科背后都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这门课程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提供理解了政治社会现象的理论工具。课程的要求和特点也不断‘逼迫’我去思考许多以前忽视的问题,转换身份跳出原有的框架,不断作出逻辑判断,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复旦大学2016级新闻学院本科生陈雅冰而言,《政治与社会》课程帮助她进行了更多元、更深层的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开课上,宋道雷、李威利、陈果三位老师的观点相互碰撞,互为补充,这给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周婧景留下了深刻印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吴菲则旁听了《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在她看来,课程逻辑清晰,知识准备充分,以“十九大”为切入点,串联所学知识,讲述深入浅出富有激情,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此次公开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校领导、各院系教学院长、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成员、青年教师、学校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人员等纷纷走进公开课课堂,参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工作。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也听取了郑长忠和刘建军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并于课后进行了交流。

稳步推进: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全过程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结合中央和上海市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的最新部署,复旦大学高度重视,积极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2017年6月,复旦大学获批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试点,此后便依次推进了3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的首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

新时代,新出发,复旦大学力图整体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相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圈,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017年7月至9月,学校分别召开多次会议,专题讨论课程思政及教材建设工作。在《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和《复旦大学教材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两个文件中,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组织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对加强教师培训、制度设计和长效机制、课程思政推进力度广度深度、教材选用管理机制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稳步推进针对全校各专业全覆盖的“三十百”示范工程,力求建设三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二十门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一百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

12月8日上午和下午,教务处还举行了两场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会上,首批课程思政校内公开课的任课教师和校督导组成员分享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经验,交流了公开课听课感受,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此次研讨会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在2018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力求让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之中。”教务处副处长徐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