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2012级美国留学生Preston上“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课有感

01.09.2015  11:46

编者按: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是国际交流学院针对高年级汉语言本科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于2015年春季学期入选上海大学综合改革课程项目。该课程的改革目的在于通过读书研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为中心转换为以“”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读书研讨和科研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讲座学习、自主阅读、确立课题、报告交流、资料搜集、文献整理、论文撰写一系列环节,达成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思考、研究、交流、再思考的学术习惯与能力。力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并结合留学生特点,在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掘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学魅力。有许多留学生对该课程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我们选取其中一篇,以飨读者。

        本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一课结束时,黄蓓老师让我们交一篇读后感,我想另外交一篇“课后感”,谈谈我对这个学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篇”课的感想。

        第一堂课上,黄蓓老师问大家:“你们喜欢文学吗?你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吗?”同学们的回答跟我差不多,几乎没有人有看小说、读诗的习惯。虽然大家都选了这门课,但更多的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在当代大学教育的环境里,怎么可能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呢?被迫学习的东西,只能被动地学习、考试,拿学分。如果上大把校训从“自强不息”改成“学而不思”对外国人来说也差不多。文学没有固定不变的解释,一部小说对每个人所表达的意义都不同。西方的教育方式是看了小说以后问学生是什么意思,但没有固定的答案,老师有老师的想法、编者有编者的看法、学生有学生的想法。没有老师说:“这本书就是这个意思,考试的时候这样回答就不会错。”这不就是文学和数学没有差异了吗?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必然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表现出一个人的见解以及他所经历的生活和所处的阶段,而我们看到的只反映自己的感觉与思维。

        没想到的是,这门课与以往学的大部分专业课不同。黄老师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然后与大家交流分享。她不用标准答案来打分。我们最后的成绩是根据每个人对建立在网络上的数据库贡献和平时课堂表现来确定的。

        一切都很新鲜。通过黄老师最初的几堂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有了大概了解后,各自选择了阅读对象,我选了鲁迅。按照老师给的学习指导,第一步,我整理了鲁迅作品的目录,了解了他有哪些作品。我从课程的公共数据库里找到了《阿Q正传》电影,虽然电影有点老,不过很有意思。我先看电影,然后自己阅读作品并思考,这个过程不容易,但是我不觉得在浪费时间。对我们这些中文水平不够好的留学生来说,直接读鲁迅的作品实在是费时费力,结果大概就是放弃。可是感性的认识是很好的催化剂,它给我们兴趣,也帮助我们理解。我在高中的时候,记得高一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并不长而且是文学史上著名小说,海明威因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不管我怎么看还是看不下去,最后去找了电影看。之后,我又读到了海明威的一篇散文《斗牛》,于是重读《老人与海》。第二次看好像不是我以前看过的那部小说了,我爱上了海明威的小说,从那以后我又读了很多海明威的小说。

        第二步,黄老师要求我们查找相关的学术资料,起先我不太了解她这样做的目的,因为我觉得文学就是个人的感觉。但查资料的过程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解读作品的视角,在学习别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受到了启发以后,思路也更加清晰,同时还对学术论文应该怎么写有了一些认识。发现自己有进步,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愉快的体验。

        我和别的同学一样,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学习,同时把自己找到的资料上传到数据库共同分享,大家好像一个建筑工程团队。我经常能在其他同学上传的资料中发现新鲜有趣的点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我很期待把自己的收获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作读书报告的时候(如图),我非常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看法,甚至是对许多中国学者看法的挑战。我表达了对《》和《伤逝》的想法,我完全不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读完这个小说后想到,“对啊,革命!他写的就是革命!”我也不能认同一些人关于“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底是中式还是西式?”的讨论,为什么?难道爱情有国籍吗?爱国的话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去爱人吗?没有一种超越国家界限的爱情吗?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最后我的看法与别人的看法一样或不一样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只有一个人知道鲁迅的小说是什么意思,可惜他1936年就去世了。

        从读书报告的交流中,我发现了学习可以完全不用刻板的死读书,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只要我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读书报告结束以后,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看鲁迅书吗?”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只是为了考试或者写作业就没有什么用。然而,读书本身,不可否认是一个对人有很多好处的过程。”我想起来每次认识新的中国朋友时会听到一样的冷笑话:“我不会说英语,全部都还给老师了。”寒暑假回到学校的时候也听一些老师说:“你们怎么都不回答呢?考完试以后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吗?”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我想这一次我大概不用还给老师了。

        上次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黄老师看了我最喜欢的莫言的一首诗,没想到她说诗的作者肯定不是莫言。我当时根本不相信,回家以后上网一查,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居然有四种说法,为什么会这样?我非常期待在下学期的中国当代文学课上跟老师讨论这种现象。


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