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举行第二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以汉语为“接力棒”,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05.07.2019  12:05

        7月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二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在虹口校区逸夫会堂举行。

       

        中国翻译协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秘书长詹成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口笔译跨学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Hannelore Lee-Jahnke(李汉娜)教授,德国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Katrin Zimmermann(金凯琳)教授,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阿拉伯语口译科科长 Lahlou Soumiya(拉赫络.索米雅)女士,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Nasser Abdelaal(纳赛尔. 阿卜杜阿勒)教授,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陈瑞清副教授出席此次决赛。

       

          本届大赛开创性地采用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通行的多语种接力同传的比赛形式,涵盖联合国全部六种官方语言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语言。共8个语对,包括: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

         

          并且,大赛首创性地以汉语为接力同传的中继语(相当于中文作为中介语言),以期从翻译的角度建构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此外,在第一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大赛在比赛的赛制规则、素材安排、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语对组合从去年的4个增至今年的8个,并且增加了基于网络平台的预赛筛选机制,扩大了奖项范围,激发了全球各地口译选手参与的热情。

       

        本届大赛初赛吸引来自国内外43所院校的共计337名同学踊跃报名,并于4月18日在全球同步进行线上初赛。经大赛组委会老师的专业评定,共有来自国内外27所院校的112名选手从预选赛中脱颖而出,晋级此次决赛。

         

        决赛采用多语种组合接力同传模式,各语种决赛选手同场竞技,以汉语作为接力语种,联动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朝鲜语8个语种,进行外语-汉语、汉语-外语同声传译。大赛新颖的 “上外模式”获得了诸多国内院校学者和译界专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也赢得了联合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赞赏。

         

        此次决赛得到了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的指导,大赛评委由来自参赛高校的老师组成。本次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上外学子陈紫薇(中英组)、高莉(中阿组)、方已冬(中法组)获大赛一等奖,MOHAMED SALAHELDIN MOHAMED AHMED(中阿组)、徐瑾(中法组)、吕蔚(中法组)、骆如冰(中西组)、娄轩轩(中西组)、丁一恒(中俄组)、钱铖(中日组)、 陈梓怡(中日组)获大赛二等奖,简似竹(中英组)、申文娇(中法组)、廖宏鸿(中法组)、黄宇峰(中西组)、杨丽莹(中西组) 、王小琳(中俄组)、贾雪萌(中韩组)、魏怡帆(中日组)获大赛三等奖。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本届多语种接力同传赛的举办是上外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助力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多语共存的和谐社会的举措之一。上外希望通过比赛搭建沟通的平台,与海内外各高校相互切磋,共同交流,互相学习,一同推进高水平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国声音,尽一份力。大赛为国内外口译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利于激发学生对多语种口译的兴趣,领悟口译的魅力,在比赛中交流口译的经验,提高口译的能力。贴近实际的大赛模式促进了口笔译专业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推动学科的发展,使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向国际组织输出人才的桥头堡。 

初审 /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