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体系与大学生教育”暨《大国方略》项目研讨会顺利召开

25.08.2015  19:58

 为推进《大国方略》课程的理论研究工作,促进《大国方略》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与大学生教育”暨《大国方略》项目研讨会于2015年8月21日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薛庆超等中央话语体系研究各成员单位领导,以及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小和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陶倩主持,社科学院班子成员,以及《大国方略》团队成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话语体系协调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上海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度第三季度“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信息研讨会”基础上召开的。

 研讨会上,夏小和书记首先简要介绍了《大国方略》课程的基本情况;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了《大国方略》的开课过程、社会影响,以及《大国方略》畅销书的出版发行情况,尤其提到了为课程开设、运行殚精竭虑的原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教授和社会学院顾骏教授;社会学院教授胡申生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大国方略》课程受同学们追捧的原因;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聂永有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汇报了授课体会;社科学院副院长李梁从《大国方略》课程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社科学院副教授邱仁富从价值观培育的角度汇报了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情况;社科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汇报了学院在高原学科建设和“十三五”规划制定中将《大国方略》话语体系建设作为核心研究方向的情况。

      听完《大国方略》团队成员介绍后,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长薛庆超用“亲切”、“新颖”、“新潮”概括自己对该课程的感受;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指出,《大国方略》课程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直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融合多学科教育资源,全员育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榜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认为,《大国方略》课程实现了中国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他认为话语体系的研究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价值和文化的塑造,怎样更好地面对国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希望中央话语体系研究各成员单位能为《大国方略》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实现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播的良性互动。

 上海研究院为上海大学搭建了重要的科研平台,拓展了丰富优质的学术资源,它也为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以及社科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