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华之声  承民族之魂 【特色选登】上海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课程《中国音乐名著》举行结业汇报会

03.01.2018  04:5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我校辅导员王新学副教授自入校以来便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中国音乐名著》通识选修课程,临近期末,本学期的《中国音乐名著》同样迎来了最后一次课程。为了进一步延展教学内容,最后一堂课围绕让青年学子“学唱自己家乡的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展开。
      12月25日,“传中华之声 承民族之魂”的主题结业汇报在学校综合楼报告厅正式拉开序幕,《中国音乐名著》课程团队成员、音乐德育工作室团队成员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选修《中国音乐名著》课程的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汇报。
      来自不同学院的本科生分别带来了自己家乡的民歌,如湖南民歌《浏阳河》、上海民歌《欢喜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海南民歌《石榴园》、贵州侗族民歌《洪州琵琶歌》、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欢乐的跳吧》、福建民歌《采茶扑蝶》、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以及一些地方戏曲音乐,如沪剧《燕燕做媒》、越剧《孟丽君 见书房见画像》、眉户戏《张连卖布》、粤剧《帝女花》等。汇报的同学在演绎与展示家乡音乐的同时,也向在座的老师与同学介绍了这些音乐的背景和文化源流,让大家在聆听不同音乐曲目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的了解。一曲一曲的汇报,大家认真地准备与演绎,每一位汇报的同学犹如自己家乡的“文化代言人”,带着自信,也带着自豪。最终在近两个小时的汇报展示中,有近30首歌谣被同学们以自己的方式得以演绎与展示,活动也在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能动学院2014级学生宗田文磬说:“《中国音乐名著》这门课教给我们的,不单是音乐的旋律,不单是节奏的变化,而是各个地方过去人民生活的缩影。让我们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了解人文、去感悟中国精神。”外语学院2017级学生孔心致说:“不了解自己国家音乐的人,也是不了解这个国家的人。”能动学院2016级学生刘琦说:“当我们身在他乡或者别国,提及自己的故乡时,却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谣,说不出自己故乡的特色,记不住自己故土的传统,这就是一种悲哀的事。”管理学院2017级学生叶珊说:“能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自己家乡的歌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外语学院2017级学生俞超凡说:“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血液永流。”
      《中国音乐名著》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每节课看似是一首首乐曲的赏析,但从一首首乐曲中,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音乐某一类别的相关知识;而将一首首乐曲串联起来,又好似一部完整的中国音乐概论;而一首首乐曲的赏析,又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它又好似一门有着激烈交锋的哲学课、一门生动的德育课。每节课中,既有纯理论的音乐讲解与分析,又有与乐曲相关的小故事、大内涵,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讨论。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门有关中国音乐的艺术素养课,同时是一门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课。

 

同学汇报

 

会议现场

 

供稿:学生工作部(处)、材料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