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系统试点"一房一册" 沪将为每栋老房建"故事档案"
昨天是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共有78处优秀历史建筑免费开放。长阳路上的犹太难民纪念馆接待观众超过1600人次。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什么?文化底蕴。
上海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丰富的建筑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建筑韵味,与人们的生活相连,积淀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也就是尊重自己、更事关未来。
在第10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外滩被列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上海唯一一处。外滩成功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究竟做得怎样?上海市历保委办公室主任,市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海生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就从外滩说起……
外滩是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缩影
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一直受到海内外的时刻关注。从政府管理层面出发,上海究竟做得怎么样?我们为何如此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
“外滩是一个缩影,外滩能够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在不断发展。”刘海生说,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记载着上海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也是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上海有义务将这些保护下来。
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的保护,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优秀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明确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20多年来,已先后确定了4批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形成了由“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共同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体系。
上海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经市委批准,2004年,上海成立了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其办公室由市房管局、市规划局、市文物局组成,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建立了条线联系、条块联动的工作机制。
上海还组建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徐汇区、浦东新区等先后组建历保委,解决了许多在具体实施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昨天,黄浦区历保委也正式挂牌。
据刘海生介绍,如今,上海第五批历史文化风貌区申报已经开始,419处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118处风貌保护街坊、23处风貌保护道路的推荐名单已经过专家评审,今年年初已进行社会公示,将全面覆盖本市17个区县,使城市文脉得到更好延续。
建筑是活的,保护兼顾使用功能
如今的上海,不仅仅是曹杨新村这样的工人新村,越来越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工厂、老厂房都被保护起来,甚至还有全新的创意园区,新天地的继承与保护也一直为人热议。刘海生认为,“上海的建筑是活的,保护中仍要兼顾其使用功能,在经济上、建筑结构上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这也是上海的特点。”
据透露,除了传统的档案记载,上海正开始运用信息系统试点,一房一册,将每栋房子的故事、结构、修缮历程,都作为历史记载下来,甚至可以细到工艺的细节,“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过程也许会很难,但一定要做。”
上海将试点保护管理事权下放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78处优秀历史建筑开放,让公众有了了解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新窗口。那么,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政府、企业、公众,究竟该如何各司其职?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业主、居民的依法使用,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全社会的智慧。”刘海生说,今年上海将举办一系列活动,走进校区、园区、社区,古镇、乡村、里弄,并开展各类宣传、引导,这也是为了推动全社会参与、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在每一项探索保护的工程试点中,都需要居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与配合;借助中外专家学者的智慧,用国际眼光和视野,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让上海站在更高起点;越来越多企业参与上海创意园区建设,挖掘和利用老住宅、老厂房、老仓库的历史文化底蕴,开设品牌设计室、创意屋、博物馆……
“虽然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着资金、观念与现实情况等问题与障碍,但我们将积极探索从机制上更长久地作为。”刘海生表示,上海将继续推进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将试点保护管理事权下放,落实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及后续工作、强化日常保护监管、建设志愿者队伍……“上海有信心也有能力,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