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华理举行

17.06.2016  13:52

    6月14日下午,由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哲学学会联合主办的“话语创新与体系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我校逸夫楼演讲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宋来,党委宣传部部长夏江雯出席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杜仕菊介绍了与会嘉宾。宋来致欢迎辞,他指出,如何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转化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中的理论自觉、政治信念、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构建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而使其能更好地分析形势、沟通思想、凝聚共识、开拓未来,是摆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全面落实好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电力学院教授李家珉主持了第一阶段的主题发言环节。各与会嘉宾纷纷围绕主题,结合各自研究方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徐永祥教授重点谈了当下社会建设的话语创新问题;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简单梳理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上海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与体系建设的根本是思想生产;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卫东副教授则从把握当下的时代特征、在把握过程中发现问题、问题研究要有更多学科与理论支撑三个方面,谈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话语创新中的研究;上海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的现代转型是中国自秦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历史变革,而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要在方法论竞争中取得学术上的优势地位,而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就是需要研究中国问题,切中中国社会现实,摆脱“学徒状态”,形成属于自己的主张。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主持了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环节。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忆天教授进一步仔细解读了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从古今中外各个角度谈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现路径;上海哲学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刘芳教授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为政治工作发挥生命线作用强基固本;上海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高慧珠教授认为,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转变学术结构,承担历史使命”;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唐有财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基层社会工作经验,分析了马克思理论的社会学研究方向,谈到当下社会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当下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的启示。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迎年主持了自由发言阶段环节。各与会嘉宾,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会的师生纷纷谈了各自的学习体会与,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的理解。李家珉教授在之后作了简要的会议总结发言,对各个与会嘉宾的发言与讨论进行了简要回顾与总结,对各嘉宾发言的要点与创新点谈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认为当代学者在承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历史使命与构建话语体系中既要有自信心态,又要有忧患意识;既要统一思想,又要独立思考;既要坚守底线,又要敢于突破格局大、视野广,用宽阔的胸襟来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