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记忆]马衡: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图]

18.05.2015  11:04

[编者按] 交通大学建校至今,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在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谱就了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也汇成学校文化和精神的宝贵财富。今日的交大源于那些被铭记至今和默默奉献的昨天,而无论震撼或平凡,都值得记取和思索。走进交大记忆的长廊,回瞰那些通往此刻的真实和感慨,注目历史,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正式上线,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也落户钱馆。不久之前,“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三次会员大会召开,主题即是“礼敬中华·文博天下”。今天,我们探讨如何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其基础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文博和教育事业。上世纪初曾就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的马衡就是中国文博事业的重要开拓者。1925年起任职故宫博物院,期间任院长19年,为故宫博物院大量文物的征集、保护、搬迁和复原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衡生于清末(1881年),考取最末一届秀才后,清廷废除科举,兴办学堂,遂进入上海南洋公学中院读书。当时的中院相当于中学,是南洋公学为培养日后升入该校上院的生源而设立的。马衡与兄弟马鉴前去应考,被分配在预科二班。从1899年9月至1901年1月离校,共学习了三个学期。马衡毕生致力于中国金石学研究,数十年从事历史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对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方正,刚直无私,注重事业,淡泊名利。他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在他一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文物的有力保护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933年,马衡受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而当时故宫古物也正面临蒙难之危。鉴于惨痛的历史教训和严峻的政治现实,有关当局作出转移故宫国宝的决定。马衡决定把上海作为迁徙的第一站。组织大量人力,拣选珍品,进行清点、登记、装箱,甚至还要记录重量、颜色、尺寸、款式、有无损伤等。在全体职工的齐心协力下,5个月中,运出文物共计6列火车,近2万个木箱,约24万件珍品,暂存在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堂里。    

但租借并非国宝久存之地,经行政院批准,在南京朝天宫的土山下,修建了故宫分院地下仓库。1936年底建成后,存放在上海的文物陆续迁入。然而整理工作尚未完成,“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上海烽烟又起,南京也遭日机轰炸,国宝转移迫在眉睫。马衡连忙安排文物分三路西迁。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在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马衡和所有同仁一路艰辛辗转,最终保护文物先后迁抵贵州安顺、四川峨眉山、乐山。直到抗战胜利,这20余万件国宝未曾受损、未曾失落、未曾被盗,全部安然返回南京,堪称奇迹。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马衡的遗著和手稿,经中华书局整理,1965年成书,名为《凡将斋金石丛稿》。郭沫若为该书写序,高度评价马衡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对中国考古事业的贡献。序言写道:“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马衡撰写的《中国金石学概要》,系统论述了这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它和史学的关系等。这部著作可以看作是对旧金石学一千多年来的系统总结。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旧金石学的传统方法,不满足于在书斋里对古物、拓片进行研究,重视野外实地勘察,主张“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发掘”,以打开“更精确、更复杂的地下二十四史”。    

马衡用功最深、成就最突出的是对汉魏石经的研究。汉魏石经是经书最早的官定本,它对研究经学史及版本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字、书法、书籍制度等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马衡用了三十余年,写成《汉石经集存》一书和论文多篇,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马衡对于中国铜器断代研究有开创之功,廓清前人误断,阐明商周为中国铜器时代;对于石鼓文的研究作出令人瞩目的贡献,论证石鼓为东周秦国之刻石;关于历代度量衡制度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古史的依据;在对中国书籍制度变迁的研究上,系统阐述了中国书籍材质和装帧形式的变化,为中国书籍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马衡于1952年离开故宫博物院,这一年,他将珍藏的包括宋拓唐刻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卷在内的甲骨、碑帖等400多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在他去世后,子女遵其遗愿,又将1.4万余件(册)文物捐给故宫博物院。这是马衡日积月累收购来的,花费了他一辈子的心血,全部捐给了国家,捐给了与他生命联结在一起的故宫博物院。2005年马衡逝世5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撰文高度评价他一生的价值与成就——“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乃人生‘三不朽’。人生在世,求之其一已属不易,而马衡先生在德行、功业、著书立说三个方面都有所‘立’,都令我们永远感念。”    

(摘编自《春风桃李——从上海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一书中“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马衡”,原文作者为马文冲、汪行素,该书由上海交大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    

相关阅读

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正式上线[图]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展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成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