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校成为双创最活跃的细胞”

13.10.2016  06:35

2016全国双创活动周来临之际,作为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于10月11日正式发布了《关于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国家双创浪潮中,高校如何成为最活跃的细胞?上海交通大学着力从四方面破题,使交大“双创示范基地”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方案显示,上海交大将从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创建(共建)新型双创服务平台和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研究体系四大难题入手,推动上海交大成为双创最活跃的细胞。      

当前,上海交通大学在转化医学、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IFSA(激光聚变科学和应用)、未来媒体网络等方面已成为“国家队”;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上海交大共获各类项目资助901项,总直接经费5.08亿元,项目数、经费数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交大“致远二期”学生黄金紫,从交大机动学院转到致远学院,又先后经历过激光等离子实验室、计算神经学、流体力学三个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在不断的尝试与失败中,最终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流体力学,并在一次竞赛中获得了菠萝科学奖。金紫坦言:他很感谢学校工科大平台打通相近专业宽口径培养模式,让他保持了对科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      

未来,交大将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善“工科平台”及“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等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校推广“致远荣誉计划”,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      

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业态

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学校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上海交大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配套文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设计完整的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的通道。      

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说:“2010年建立的‘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连接了政府、高校、企业,有针对性地突破了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未来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将成为高校和区域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上海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建设,并有力支撑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      

方案》重点工程——“零号湾”将建二、三期

2015年6月18日,“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启动仪式暨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举行。经过近一年多的迅速发展,“零号湾”已经形成了创业要素、创新人才、孵化主体、功能平台等多种资源的集聚,“目前,‘零号湾’有近300个项目入驻,近2000名创业者在集聚区内创业,2015年底在孵初创项目融资超过1.4亿,苗圃项目成功转化率超过95%。” 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CEO张志刚说。      

据张志刚介绍,“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将继续推进二期、三期建设,采用“引育并举”的孵化器模式,打造为交大师生、广大校友以及其他高校青年校友提供适合初创业起步的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计划至2016年底,汇聚国内外高校创业者约500位,并形成稳态流动机制,启动建设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2016年至2018年还将建设全球路演中心、公用会议中心,以及创业人才公寓、 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和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      

双创理论给予智库支撑

随着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推进,构建高水平双创研究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上海交大将组建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创业研究队伍,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凝聚不少于50位国内外知名的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和学者,着力开展双创领域理论研究。”      

上海交大创业学院近期还正在与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银行等单位推动筹建“上海创业研究中心”, 为地方政府提供双创的智库支撑。      

来源:新华网 2016.10.12    

原文: “让高校成为双创最活跃的细胞” ——上海交通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