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亡美丽起来”

16.06.2017  00:21

      听说实验小学退休教师张军和他妻子周珏依双双登记遗体捐赠,笔者急匆匆来到民乐四村张军家,作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开门的正是张军,虽已75岁,但精神矍铄,善谈,毕竟是当老师的。“让死亡美丽起来,”他语出惊人,见笔者一愣怔,他坦然解释道:“有生必有死,生命有限。如果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死后尚能造福民众,那么死亡就是美丽的。”

      应该讲,张军家庭富有“科学基因”,参透了生与死。他岳父周百金,早在1990年就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2013年实现自己的遗愿。然而,他并不是张军家第一位实现遗体捐献者。

      2010年3月,有一个想法盘桓在张军的脑中,想当遗体捐献志愿者。和妻子周珏依一商量,开明的妻子毫无疑虑,儿子、儿媳、孙女也异口同声说“这是好事”。于是,3月10日,夫妇俩去红十字会领了表格,一家人齐签名。事有凑巧,周珏依无意间说起已办理遗体捐献手续,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其母早知晓丈夫已是志愿者,干脆自己也办个证,省去许多身后烦恼事。未曾想到,2012年7月,张军岳母最早魂归道山,首先实现遗愿。

      神侃遗体捐献,张军直言:“遗体捐献利国利民又利己。先谈利国,我国是人口大国,上海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几十年后,恐怕会出现死无葬身之地。土地金贵,死人不与活人争一小块墓地,岂非省钱又省心。再说利民,把遗体捐献出来,只要有用的器官在病人身上获得新生,功莫大焉。最后说利己,买块墓地动辄数万、十数万,并不符合厚养薄葬的传统,我对我儿子说,到时候把国家给的丧葬费领了存银行,为孙女今后上大学提供一笔经费,不是很好吗?”

      一番话入情入理,感人至深。难怪,张军当年撰写的《说说遗体捐献这件事》一文,荣获区红十字会征文一等奖,上海市征文二等奖。

      据张军介绍,如今实验小学教职员工与家属,已有多人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吴陈英、李维翰夫妻与女儿,钱秀芳与儿子,曾在实小工作过的刘宏芳、张桂珍等齐表示捐献遗体。

      遗体捐献后,祭扫很简便。每年3月上旬,区红十字会组织家属前往青浦福寿园,在遗体捐献纪念碑家属姓名前献上鲜花,三鞠躬就行了。倘一时脱不开身,也可以网上祭扫。张军、周珏依夫妇总是捧上鲜花,去福寿园祭奠。

      张军曾就读松江师范,1961年8月尚未毕业时就参军,当铁道兵。1966年“文革”前退伍,分到永丰小学。1990年筹建实验小学,他任总务主任。9月1日要开学,当时仅建成一幢楼房,学校空荡荡的。实小借区劳技中心办了个课桌椅加工厂,自己生产,一来式样好,二来省钱。校园内无花木,得知北新泾大开发,大树不花钱就可移种,张军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让工厂派大卡车搬运大树,请农民工种下。

      作为共产党员,张军十分关心松江创全工作。为促进创全,接连几个夜晚,他摊开稿纸奋笔疾书,反映创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书报亭从2016年底开始消失了,应该回归;二是某小区内有人窗边设照妖镜,这个陋习应该摒弃:三是人死亡,大操大办,数日念经扰民……

      张军夫妇住两室一厅,76平米;儿子家住南面一套公寓房,近在咫尺,常来常住,家庭十分和睦。

 

(松江区红十字会 成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