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全身心投入昆曲推广11年 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6.11.2017  15:55

  

  

  古北市民中心二楼,“”着一家昆曲推广工作室。从楼梯上来,走过拐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写着的《牡丹亭》昆曲唱词:“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推开大门,步入其中,好一个昆曲世界!左手边的两个单间展示昆曲服饰,同时也是“杜丽娘”的闺房;中间大厅既是昆曲课的课堂,又是昆曲表演的舞台;右侧放置的音箱,永远只钟爱“水磨调”。

  算起来,今年是赵津羽从事职业昆曲推广的第11个年头了。2007年,她辞去教师一职,成立昆韵京腔俱乐部;2016年,又联合恩师张洵澎将俱乐部升级为梦乐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在那里,赵津羽教学生演昆曲、唱昆曲,做昆曲普及讲座,推广“昆曲+”的概念,希望昆曲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告诉孩子们昆曲是可爱的

  近日,“昆曲萌娃”系列文创产品发布。这是赵津羽筹谋了三年的大事。“昆曲萌娃”以《牡丹亭》为主题,将柳梦梅、杜丽娘、侍女春香三位人物设计成卡通形象,分别取名“梦梦”“丽丽”和“香香”。由此衍生的文创产品包括衣服、书包、手机壳、红包等多个类别。

  “设计昆曲萌娃,把昆曲中的人物形象推广到孩子中去,希望他们也能爱上昆曲。”赵津羽说,现在的孩子最熟悉的可能是日本动漫中的卡通形象,这次推出“梦梦”和“丽丽”,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中国卡通形象的陪伴,“我告诉孩子昆曲是可爱的,他们的小书包上可以出现梦梦、丽丽,收到的红包上写着昆曲唱词,等他们熟悉昆曲了,再来讲故事。”在她看来,卡通形象的视觉认可,最终会走向对昆曲的情感认同。

  从12岁起,赵津羽就和昆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艺路上,她曾得益于京昆大师俞振飞的点拨;后拜入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门下,专工澎派闺门旦艺术。成为职业昆曲推广人之前,赵津羽是一名学校教师,“在学校里教学生身段、唱词,也做昆曲推广。”渐渐地,她觉得只用“”的方式推广昆曲,太过单一,“必须全职来做这件事。

   打造“两米之内看昆曲+

  每月一次,赵津羽在工作室推出公益昆曲讲座。她也走进医院、社区、学校,义务普及、推广昆曲。11月的行程排得很满:3日是社区公益讲座,12日在共青森林公园表演昆曲,16日去龙华医院培训医护人员,28日则去周家桥街道给高龄老人讲课。面对孩子时,讲昆曲礼仪;面对老人时,讲昆曲的“手眼身法步”与养生的关系。“我打造‘昆曲+’的概念,昆曲可以和所有年龄段的人产生关系。”

  把工作室中央大厅的桌椅撤去,再拉下幕布,一个小型舞台就出现了。每两个月一次,赵津羽在这里为观众打造“两米之内看昆曲+”的独特体验。从杜丽娘的闺房梳妆,到游园惊梦,观众可以在不足两米的距离内看演出,昆曲演员的头饰、装束与一颦一笑,一清二楚。

  从事职业昆曲推广以来,赵津羽共带了20多位学生,大多是企业家和白领,不少人已经学习了五六年。有学生办了生态农庄,把昆曲人物的卡通形象印在水果包装盒上;有学生开汽修公司,就在休息室里播放昆曲选段;还有学生把昆曲人物印在盒饭和菜单包装上。“大家都在身体力行,让昆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赵津羽说,昆曲是精致而唯美的,这种精致可以纳入到生活与工作中,“昆曲一度给人遥不可及的印象。它是舞台艺术,但更是一种艺术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