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台新创剧目让北京观众陶醉:精品剧目是镇团之宝

08.11.2015  08:50

原标题:上海六台新创剧目让北京观众陶醉

  东方网11月8日消息:以上海昆剧团新编历史剧《景阳钟》为先声,上海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春秋二胥》为高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新剧目北京展演7日晚在梅兰芳大剧院落下帷幕。

  幕启幕落,掌声响彻。此番,包括上海沪剧院新编大型沪剧《邓世昌》、上海越剧院新编古装剧《铜雀台》、上海淮剧团革命历史淮剧《八女投江》、上海评弹团的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在内的6台精彩演出,北京观众陶醉在一席艺术盛宴之时,也看到了上海戏曲院团走出改革发展的扎实步子。

  上海历来是戏曲重镇,支撑着梨园的半壁江山。在戏曲市场面临式微下行的情势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组建,尝试以制度创新为戏曲艺术注入活力;一团一策为文艺院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吹来东风;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更为戏曲工作者鼓起信心风帆,指明前进方向。

  市场不是唯一的手段

  戏曲在这个时代何去何从?早在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洪流,文艺院团试行过承包责任制。由名演员牵头,以自由联合的演出小组形式闯市场。事实证明,一刀切的改革方案难以应对驳杂纷繁的戏曲。上海没有用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艺术团体的唯一尺度,对于戏曲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以创新发展理念“继绝学”比挣钱更重要。

  2011年底,上海市属的6家戏曲院团“兵合一处”,国内唯一的戏曲艺术中心出现。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介绍,各院团始终都没有放弃市场搏杀的努力,但大环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越剧院是比较能创收的,每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可维持一个大团仍然是杯水车薪,完全推向市场真有饿死的危险。上海的6家戏曲院团全是非遗传承保护单位,如何对非遗进行传承、发展、保护,这是一个新课题。

  中心组建前,各院团拿的是差额财政拨款,还要为生计发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举措不断跟进,如今的上海戏曲院团不再为柴米油盐所困,艺术家可以埋头创作、潜心表演。“这几年走过的路证明,当初定下的大方向是对的。”张鸣说。

  戏曲成功离不开角儿

  戏曲看的归根到底还是角儿。同样的戏,演员不同,其观感有霄壤之别。此次晋京的六台新戏,汇聚了上海最优秀的一批演员。黎安、茅善玉、安平、方亚芬、秦建国等艺术家领衔担纲,同时,傅希如、高红梅、齐春雷、高博文等青年演员也初露角儿的风范。

  戏曲传承靠的是一代代艺人艰辛付出,新生代力量的成长是沪上戏曲人看中的重要一环。上海昆剧团今年5月宣布设立学馆制,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将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6台传统大戏的教学目标。上昆团长谷好好介绍,《景阳钟》创排3年来获奖无数,各方高度肯定,可到北京演出还是首次,在近期3D电影拍摄中又作了不少调整完善,青年演员虽然有压力,但个个铆足了劲。北京观众看后称赞说,这是一出“最像传统戏曲的新编昆剧”,昆剧不只是才子佳人、谈情说爱,也可以阳刚豪迈、金戈铁马,也说明“学馆制”试点加速了青年演员的成长。

  年年进新人,来了不能用,这是戏曲院团多年面对的尴尬处境。张鸣说:“学馆制昆剧团是试点,很快会全面铺开。表演艺术离开人就无从谈传承,要保证人才,演出单位就该承担起培养的职责。院团的优势是舞台实践的机会多,青年演员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就是跑龙套,只要天天上台,他们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

  精品剧目是镇团之宝

  在此次展演中,京剧《春秋二胥》、沪剧《邓世昌》、越剧《铜雀台》都是于2014年首演的新创剧目;昆曲《景阳钟》从老戏《铁冠图》脱胎,历时三年打磨;淮剧《八女投江》是在原作基础上修改提升后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之作;《芦苇青青》则改编自中篇评弹《冲山之围》,以全新的“评弹音乐剧”形式亮相。

  出人、出戏、出影响是所有院团的目标,精品剧目是一个艺术团体的镇团之宝。此次演出的新创作品力求在人文内涵上贴近时代,考量市场需求,展现戏曲艺术的时代新风貌。

  张鸣介绍,戏曲中心成立以来,剧目建设一刻未敢松懈。《景阳钟》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囊括了剧目、表演、作曲、唱腔设计、司鼓、司笛等十五个奖项,并勇夺剧目、表演两大奖项的榜首。《景阳钟》的获奖,成为上海昆剧团拥有了继《班昭》、《长生殿》之后的第三部获得中国戏曲艺术奖项“大满贯”的作品。“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戏曲界将创作50至70出新戏,还要整理抢救数十出传统戏。”张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