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把火”变成“一把钱”、“一片蓝天”

24.03.2016  14:18

笔者从市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了解到,通过5年努力,至2020年,本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将达到94%左右,其中稻麦油秸秆综合利用量约70万吨(不含还田),比2015年增加50万吨;基本实现本市生物质资源的合理、绿色和最大化的利用。

据介绍,今年将实施新一轮秸秆综合利用鼓励政策,一是对采购农业机械装备的企业予以更优惠补贴;二是投资秸秆综合利用基础设施的项目,将享受市发改委节约能源资源政策的支持;三是提高大田秸秆回收利用补贴。

为此,今明两年全市每年将实施20个生物质成型燃料或生物质气化、半气化可再生能源项目,确保达标排放,其中建成2-4家10蒸吨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综合利用秸秆40万吨(不含还田),初步形成本市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体系。从2018年至2020年,每年实施10个10蒸吨的生物质成型燃料或生物质气化、半气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年产10万平方米“零甲醛秸秆塑料板材”项目。到2020年综合利用秸秆当年达到70万吨(不含还田),建成本市农作物秸秆和其他生物质高效化、清洁化和产业化的综合利用新模式。鉴于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的“最佳成本”半径为50公里,以消化、利用和平衡本市每年产出的农作物秸秆为目标,本市拟在奉贤、金山、崇明和浦东新区建立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并将范围逐步辐射到青浦、松江、嘉定、宝山等区域。

据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本市耕地面积为24.4万公顷,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160万吨,其中稻麦油秸秆140万吨。从秸秆综合利用率看,现场粉碎还田占到82%,用做饲料4.6%,制有机肥约2.3%,用作食用菌基质料约2%,加工成型燃料只占0.9%。但目前本市对秸秆的处置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秸秆还田过度,还田率高达八成,易造成土壤浮松,增加病虫害,降低农作物出苗率。由于秸秆回收地域分散,回收时间短等原因,存在“收购难、储存难、运输难、成本高”等难题,使秸秆能源化、材料化的科技利用进展缓慢,产业化规模较小。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为有效推进本市生物质的资源化、本土化、清洁化利用,从源头上根除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上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本市提出了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变“”为“”,变“禁烧”为“促用”,“收、用”结合,以“”促“”,实现秸秆的能源化、基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和材料化利用。要发挥上海科创中心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采用“科技+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生物质多元化利用,提高秸秆利用附加值,让“一把火”变成“一把钱”、“一片蓝天”。

在日前召开的本市生物质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建议暨产业化技术交流会上,上海红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普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链合作签约,上海结农合作社、普天能源科技公司、市工业锅炉窑炉协会进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签约,红炬能源科技公司还与东方循环网进行互联网+合作签约。上海红炬能源科技公司等4家生物质企业以PPT演示了秸秆回收利用、生物质利用科技创新、生物质能清洁燃烧项目实施情况。据介绍,2015年上海红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回收利用稻麦秸秆达6万吨,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3.5万多吨。今明两年将计划年回收利用稻麦秸秆16万吨,加工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10万吨。到2020年计划生产35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还将利用秸秆生产建筑板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