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从通过ABET认证到构建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教育报》:用“中国方案”定制国际化工人才

18.09.2018  05:15


    9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用‘中国方案’定制国际化工人才”为题,从对标国际标准、改进教学理念,围绕学生成长、促进能力达成,  狠抓“源头”教育、深耕绿色发展,借力国际认证、提供教育示范等方面,深度报道了我校从通过ABET认证到构建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系列举措。

    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催生着越加激烈的竞争和变革,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一流化工人才需求空前迫切。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化工教育?怎样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校,华东理工大学把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化工卓越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对标国际标准,改进教学理念

    “从对细节的注意、对教育的责任心以及总体办学质量等任何方面来看,该专业都堪称一流……希望该专业能够成为世界性化工教育的样板。”2013年11月,ABET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后,对华理化工专业作出高度评价。

    华理何以成为国内化工教育的标杆?

        ABET是国际公认的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机构,主要在应用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教育等领域开展专业认证,被认为是这些领域保证质量和刺激创新的世界领导者。华东理工大学选择ABET工程认证标准进行对标分析,总结梳理中国化工高等教育60余年的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化工行业亟待转型升级,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的现状,提炼出新时代对化工专业人才的多维工程能力要求——工程基础、专业水准、设计能力、实验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等。

        以此为目标导向,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率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培养理念;领先构建了学生学习成果导向(OBE)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创先制订了包含研究型、应用型与经济管理型的分类培养方案;首先实施了符合化工行业特点的EHS职业伦理教育。

        “知识与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工与人文交融”,事实证明,华东理工大学所构建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同——2014年,该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大陆高校首个通过ABET认证的专业,为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化工学院的学生从此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化工学院2014届博士毕业生沈睦贤感受深刻,现为《自然》杂志社编辑的她表示:“在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ABET认证给我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交流能力,为此我受益良多。

围绕学生成长,促进能力达成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东西将来能用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所学的,是我所喜欢的。”发出这个感慨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4级学生李泽康。这与该校以学生能力达成为目标来重构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把学生从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的改革尝试密不可分。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全体学生在校时是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毕业时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而不是只关注少数拔尖学生的成长。”据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介绍,学校以OBE理念指导重构专业课程矩阵,确定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支撑毕业生能力要求的矩阵关系,指导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将原来的“教学计划完成”评价改为“学习成果达成”评价,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学习成果相互关联,形成全程跟踪、即时反馈的量化评价机制。

        与此相对应的,是重视师生互动,创建了多元参与、校内外循环贯通的持续改进机制,涉及教师、学生、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第三方社会机构等多角色。

        如何将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与学生成才志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个体潜力与优势?华东理工大学在国内首次提出“按需培养·分类施教”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包括研究型、应用型与以化工为专长的经济管理型三个类型的培养方案,让更多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方向上成为“卓越人才”。

        现在纽约ASG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的石珂恺即为受益者之一。从理学院转专业进入化工学院的她,一方面完成了化工过程控制的科研项目,另外一方面学习了很多计算机相关的课程。2016年毕业后,她顺利进入IT公司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作。

狠抓“源头 教育,深耕绿色发展

        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化工密不可分,但公众却“谈化色变”。让化工“绿”起来,必须从源头抓起,要让化工专业人才将“绿色发展”内植于心。

        华东理工大学将EHS职业伦理教育引入化工教育环节,使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此,学校开设了《绿色中国》《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等系列课程,聘请40位优秀企业专家(校友)和行业专家组成授课团队。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EHS》内容涵盖风险与安全、环境保护、产品安全、职业健康、事故与应急、工艺安全和公共安全等8部分,每学年有1000名工科学生听课,已有近4000名学生修课,目前已完成EHS在线课程建设。

        学校还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增加绿色化工和交叉学科等内容,如,注重对涉及高能耗、高污染的课程内容的改进,增加普及清洁技术和清洁生产内容的专业课程。

        同时,针对化学化工类实验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对接国际安全规范,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以OSH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安全理念与标准规范实验室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基础化学、化工原理、化工专业等实验室。如为了打造国内一流的工程类实验室,曾邀请陶氏化学和索尔维两家跨国公司的安全经理来校“找茬”,并安排老师到公司实地考察,汇总出详尽改进方案,通过人、物、技相结合的管理与保障制度,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健康的实验室环境。

        “这些安全理念,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任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芳烃部安全总监、华理校友王哲龙说,“尤其在我具体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时,更加意识到安全、环保的重要性,我们每个化工人都应该肩负起这个重要责任。

借力国际认证,提供教育示范

        无论是在《自然》任编辑的沈睦贤,还是在外企工作的石珂恺,抑或即将留学的李泽康,他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国际竞争力,通过ABET认证,为化工专业毕业生到国外高校深造、到跨国企业就职和承担跨文化工程项目获取了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最显著的变化,是联合培养项目对课程、学分、培养方案互认。”据辛忠介绍,近十年来,化工学院陆续与美国休斯顿大学等多个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惠及273名学生。2011年,国内首个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学生分会在华理落地;2010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到外企就业比例自27%增至36%。

        与此同时,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正向全国高校辐射。

        借鉴化工专业办学经验,华理启动了“化工设计指导教师培训”专项计划,聘请知名企业工程设计师和资深教师面向全校工科类专业设计教师开设培训讲座;启动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试点,6大工科学院40%以上的学生受到了更系统的工程设计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切实得到提高;确定了9个精品专业,要求“能够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目前,化工学院郭旭虹教授已正式受邀成为ABET国际认证专家,参加了对菲律宾马布亚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的考察认证。他还作为教育部评估专家,对俄罗斯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和下诺夫哥罗德大学的多个专业进行了评估认证,这是我国首次对国外高校进行教育评估认证。

      原文来源: 中国教育报   |  发表时间:2018-09-17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9/17/content_50573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