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34期沙龙举行[图]

03.01.2018  17:54

12月28日,上海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第34期学术沙龙“慢运动、审美体验、幸福密码与心智-行为-认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浩然高科技大厦1208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委员会委员王会儒教授,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余涛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姚君喜教授发表了学术报告。沙龙由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教授和蒋宏教授共同主持。来自交大精卫中心、体育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Bio-X研究中心、媒设学院以及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上海申园康复医院、苏州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近40位师生、学者参加了沙龙活动。 

蒋宏指出,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沙龙旨在构建理工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平台,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研究方法借鉴、研究方向提炼创造更多机会,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合力。此次沙龙以“慢运动、审美体验、幸福密码与心智-行为-认知专题”为主题,蒋宏指出,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运动与大脑组织的体积(大小)、结构(神经间链接、联动)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表现力)及其运行水平(协调性、顺畅性和抗衰老)等方面存在影响,本次演讲者的报告均围绕此专题展开。随后,蒋宏分别介绍了演讲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并致辞。 

王会儒教授首先作主题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促进身心健康的现状和未来”的演讲。王会儒强调,养生不仅是老年人的事情,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应当注重养生,养生可以延年益寿,并且提高生活质量;养生应当注重养“经、神、气、血、津、液、筋、骨、皮”;养生的最高境界应如《庄子·刻意篇》中所说“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相比西方观点“生命在于运动”,东方秉持一种“动以养阳,静以养阴”的养生观,王会儒教授细致地阐释了东西方养生差异,并指出中国和印度的观念皆强调“”“呼吸”的重要性。随后,王会儒教授介绍了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热点,例如“太极拳与风湿病治疗”“健身气功研究与八段锦”。最后,王会儒教授对导引术替代健身气功、如何使太极拳、健身气功有利于传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跨界研究团队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建议。  

余涛博士作“解码幸福基因”的主题演讲。首先,余涛结合生物学与社会学对于幸福的研究指出,人的幸福指数受健康状况、年龄阶段、需求层次、生命周期、经济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幸福感也会根据社会关系和物理距离的远近进行传播。余涛解释了精神疾病与主观幸福感的共享遗传机制,并指出,人的基因不仅影响人格,还会影响人的幸福感,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幸福感和精神疾病存在大量共享的遗传位点,幸福和抑郁如同阴阳两极,而遗传基因是其物质基础。余涛详细介绍其所承担的文理交叉认知专项研究课题“解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遗传基础”的实验项目,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口腔黏膜DNA采集、SNP分型、统计分析并建立模型等队列实验,得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的主要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最后,他通过生物学分析和整理SWB的前沿理论研究,提出了幸福感与人的嗅觉基因的相关性的实验证据,并对未来社会学与生物学跨界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姚君喜教授作主题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真的很美吗?——市场价格对于艺术品审美评价的影响”的演讲。姚君喜教授指出,在日常经验中,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物有所值”“一分价钱一分货”,对于艺术品而言,尤其如此。他认为,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和审美判断、人们对作品的喜好评价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以大学生群体和职业金融人士为被试的研究发现,人们无法从作品本身判断其价格高低,价格信息的传递对绘画艺术品的评价有显著影响,遭遇价格介入时,人们并没有过多地表现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审美偏好,反而是“便宜没好货”的价格认知理性偏好的选择在起作用。他还尖锐地指出,在现实的鱼龙混杂的艺术品市场上,价格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最后,他提出“在这个选择标准位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机制是如何说服自己,并自然地接受这种位移的呢?”这一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审美提出理论进路,对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科学、理性的思考。 

与会者们对于传统养生方式和理念、现代养生的传统借鉴与形式创新发表了很多独到见解,对于老年人幸福的感知、幸福感预测模型的未来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和畅想,还对艺术品美学评价与行为认知的关联、审美标准的历史演化、神经美学研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讨论结束后,李春波教授对三位演讲者的精彩发言作了精炼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