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齐卫平:城市,因那段历史而厚重

08.10.2014  10:02

  1949年,上海这座曾经繁荣却刻上了殖民地创伤的城市终于回到人民的手中,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65年过去了,今非昔比的变化使上海跻身著名国际大都市之列。如今,生活在上海和来往于上海的人们,享受着这座城市充满经济活力和现代气息的快乐。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栽树人。时人在享受当下的时候,应该缅怀那些为了这座城市而奉献生命的前辈,记住那些给这座城市增添灿烂光彩的先人。

  《解放日报》策划“上海,我的1949”口述实录报道,并结集为《上海,我的1949》一书,为我们呈现了发生在上海解放前后的一些事和人,它的意义不只是还原历史,更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

  上海的城市价值被发现并引起关注是在19世纪的30年代。1832年6月20日,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属的“阿美士德勋爵号”船长林赛德到达上海,断定它将是“东亚主要的商业中心”。此后,各国商人蜂拥抢滩上海,国内商贸和文化活动也跟着聚集到这里,使它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热土。高楼耸立、灯红酒绿、人来人往,上海有了“东方小巴黎”的声誉。

  然而,蒙受外来侵略耻辱的近代中国并不因为有上海的现代化而自豪,所有畸形的繁荣都不归人民所有,受尽苦难的中华民族期盼在自己的土地上成为主人。

  这一天终于到来——就是在上海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28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上海,这座现代城市迎来了新生。

  解放上海使这座城市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上海,我的1949》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亲历者生动的记述:有人民解放军官兵面对敌人枪林弹雨的奋勇前进; 有人民保安队和人民宣传队开展护厂护校的卓越斗争; 有入城战士席地而睡不扰居民的感人场景; 有人民群众敲锣打鼓欢庆解放的激动画面……书中记载的一些人、一些事很平凡很普通,却十分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从书中我们读到了什么信息?读到了前辈们为圆中国梦的不懈努力,读到了那一代人奉献事业的价值追求,读到了无怨无悔的青春闪烁,读到了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行为……为了保证人民的财产不受破坏,为了使上海安全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他们默默地作出无私的奉献,有的付以生命的代价,不少英烈甚至没有留下姓名。这些事、这些人与上海这座城市永远连在一起,人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引以为豪的资本。现实可以建设,未来可以创造,历史定格的瞬间则记载下不能重造的东西。数典忘祖,历来为人们所唾弃,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感恩先人、敬重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数千年始终延续下来的祭祖就是这种基因的遗传。在传统社会里,族谱成为一种文化,也体现着对先人的缅怀和敬重。

  社会总是在不断前进,人类文明的积淀由一个个历史片段构成长流不息的整体。历史是现实的昨天,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仅需要明白自己今天是什么样的,更应该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实思维驱动人们去追求什么,历史思维让人们懂得为了得到这些曾经付出了什么。因此,历史就成为前进的不竭动力。感恩先人、敬重历史,是人们珍惜今天的可贵品格。

  历史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1949年以来,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上海城市现代化快速迈进的步伐举世瞩目,它的成就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骄傲。人们热爱上海,喜欢这座城市,很大程度上是现代文明的魅力所致。然而,上海城市的历史底蕴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拷贝的,有一些东西是不能拷贝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现代城市不断涌现,中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也催生了许多新兴现代城市。在生产力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城市现代化的很多方面表现雷同化,漂亮美观的楼宇、宽广舒畅的广场、四通八达的交通、传播便捷的信息以及高科技的公共服务,使各国各地的城市可以临摹仿照,但是,城市的历史则不可复制移植。旧时上海“十里洋场”繁华背后的苦涩历史,解放上海激动人心的革命历史,都沉积着这座现代城市的厚重,增添着这座现代城市的魅力。

  不管你感觉到还是没有感觉到,历史脉搏的永恒跳动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海之所以处于中国现代化的领先水平,当然得益于改革开放伟大抉择创造的良好时机和有利条件,但与它的光荣历史又密不可分。

  前些年现代化的上海精神有个形象的说法,即“有姚明的高度,有刘翔的速度”,这里更应该说,上海还有历史的深度。我们聆听《上海,我的1949》叙说的那些精彩故事,缅怀和铭记当年为解放上海而执着拼搏的人和事,是一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精神享受,是一次现代文明与革命历史交相辉映的思想历练。上海还将在现代化进程上继续向前迈步,1949年的那段历史对这座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来说,不仅不会褪色,而且还会更加显示其厚重的历史价值。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阅读原文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