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老年人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06.05.2015  12:25

昨天,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山东大学课题组共同开展的“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挑战研究报告”发布消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正日渐凸显。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5.9%,呈现上升趋势,到2020年患者人数将达1020万人。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高出正常人群的10%至20%。越来越多老年人渴望得到精神慰藉和关怀,然而我国相关领域的服务仍处于一片空白。

老年人“社会隔离感”倍增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4.9%,预计60岁以上人口到2020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占总人口的16.6%、23.3%、28%和30%。除此之外,我国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增长速度更快,2000年高龄老年人为1199万人,较1950年增加了550%,年增长速度为3.8%;预计到21世纪下半叶,高龄化水平将达25%至30%。届时,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空巢期会越来越长。

项目负责人、山东医科大学教授徐凌忠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人口大流动,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人情关系逐渐寡淡、老年人缺少经济主导权,以及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社区活动匮乏、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产生严重“社会隔离感”。这种隔离感与日俱增,最终会诱发孤独、抑郁等一系列精神问题。

老年人自杀率有所增加

徐凌忠表示,老年人的主要特点为经济脆弱、心理脆弱、生理脆弱。调研组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失能比例有所增高。他们在行走、听力、语言和视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能:2.9%的老年人不能独自出门,6.0%很难听清楚,21.6%需要别人提高说话声音,13.5%说话有困难,23.1%视力存在中度困难,4.8%视力存在极度困难。
然而专家认为,相比躯体上的失能,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老年人群自杀率为37.34/10万人,较以往有所增加,仅次于韩国、中国台湾;调查显示,29.7%的老年人需要物质支持,27.9%需要精神关怀。徐凌忠坦言,调研组深入山东省农村地区得知,自杀人群中老年人占了一半有余,其中不少是身患癌症的老年人。他们缺乏经济主导权、对外界认知较少,一旦患病立马想到自杀。由心理状况引发的自杀行为,已经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

政府应该提供心理支持

如何为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引导?调查发现,我国社会环境下,对老年人的支持服务仍多停留在生活照料,经济支持则多来自子女和其他亲属。至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尚未实现与家庭功能的有效互补。

其实,类似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的状况,在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部分发达国家探索出的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专家举例,澳大利亚的社区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便是较为成熟的典型。其服务体系中涵盖了急症住院部、护理之家、老人院、支撑性住宅等,全科医生、护士乃至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有机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心身健康全方位呵护。

徐凌忠表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应属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范畴。政府建立制度、营造环境,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设立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方可实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目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应培养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同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支持工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老年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