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科学让她们更美丽[图]

06.03.2016  14:50

今年评出的第九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巾帼创新新秀奖”获得者,她们怀着一腔情怀、一份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她们让艰涩的科研成为一次奇妙的旅程,向着创新高峰一路攀登。  

世界,因科学而美好。而科学,让她们更美丽。  

专注的眼神

赵维莅的目光炯炯有神,专注的她始终用一种淡定从容的姿态服务每一名患者。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赵维莅教授,她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致死性疾病淋巴瘤领域,几十年如一日探索。1991年,她如愿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血液科实习时,她发现血液疾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一些病种死亡率很高,有许多问题等待医生的探索与解决。毕业后,她留在瑞金医院血液科临床第一线,师从王振义院士和沈志祥教授等老一辈的血液学专家。作为一名临床第一线的医生,她将目光聚集在全球十大高发肿瘤之一的恶性淋巴瘤上,在淋巴瘤的疾病进展分子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  

25年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一研究所上海分部来了一个小姑娘,闪着一双求知的眼神,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问题,几乎向科里的老同志们请教个遍。她严谨而细致,力求每一份图纸正确、合理,她反复到实舰查看琢磨,钻研技术。从此,鲍利群在船舶电气专业摸爬滚打,沉淀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也锻炼出干脆利落的工作风格。  

作为某预研项目总设计师,鲍利群全面主持该项目研究,经试验验证,该项目性能与常规设计相比,各项性能兼优,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她正在牵头开展的项目采用的推进技术,目前世界上尚无先例,属国际领先。她最大的梦想是设计“中国好舰船”,要“好用、顶用、实用”,一直奔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  

都说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宝山区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郝春燕,做菜田里的守望者,一做就是32年。她对30多个蔬菜品种长期考察,筛选出耐热、耐寒、耐湿、抗病等表现良好的7个品种,总结栽培技术,新夏青2号、宝青1号、艳春、艳绿等品种推广面积达5316亩,实现总产量约12014吨、总产值约1800万元,为解决绿叶菜常年供应,特别是夏淡绿叶菜供应做出成绩,也为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等做出贡献。  

艺术之美

巾帼创新奖得主中,不少女性以独有的视角,体验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娇小的陈文艳,已是一位身兼数项重点工程设计的项目负责人。作为上海市隧道工程轨交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她是国内少有的既承担过钢轮钢轨,又承担过跨座式独轨两种轨道制式的设计负责人。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设计出老百姓满意的工程”。在她看来,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应通过创新体现。陆家嘴是上海浦东的一张名片,一直以来以“看得到走不到”的困境困扰着决策者,陈文艳负责陆家嘴两层步行连廊系统一期工程设计,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较好解决了陆家嘴地区的地面交通问题。  

毒理学是门艺术。”这是马璟喜欢说的一句话。在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马璟看来,药物毒理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应用学科,是一门集成式、多元化、创新性和服务性的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都有关联。  

她带领团队瞄准一些国际上新出现而国内还没有的方法,突破重重困难,借鉴国外大制药企业全程毒理学评估的模式,进行药物毒性早期筛选方法的研究,在每个环节上严格把好安全关,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一系列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并在全国推广。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耸结构研究室主任何敏娟,不仅科研做得好,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也倾注精力,常与学生探讨、交流学习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  

攀登的力量

对奋战在各领域的科学家们来说,研究科学的过程,就像不断登山,用一种攀登的力量去创新和攻关。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李楠教授,喜欢和同事们一起爬山。她主攻基础医学免疫学研究领域,立足原创。她成功克隆的30余条具有重要科研和应用价值的新基因,被国际基因库以“中国·李楠”命名。她发现多种活性化合物和肿瘤表位肽,以此制备的肽特异瘤苗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为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组药物研发提供了创新源头。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天然药物室/保健食品室主任季申,带领团队不断攀登,刻苦攻关,5年内完成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上海市重大项目10余项,解决了多个制约中药安全性检测的关键问题,完成奥运、世博和世游赛等食药安全保障,为瘦肉精、大闸蟹重金属,乳制品三聚氰胺、毒胶囊等多个食品药品突发安全事件的取证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张建华,在新型显示和微电子封装领域潜心研究15年,成果已应用于智能手机、半导体照明和微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工科领域,充分发挥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人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专家徐兆礼早已习惯了“风里来雨里去”,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她常常奔走在滩涂边,为着海洋环保与生态修复不遗余力地摸索和研究,并把这些成果教授给后辈。  

空余时间,徐兆礼爱好锻炼,也关注各种信息。她会看看娱乐明星访谈,花一点时间打扮,让自己看上去精气神十足,得体又时尚。她说:“我可不要做科学怪老太,积极的心态很重要。”  

希望之星

科学需要探索,也需要传承。今年,有5名女性获评“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她们集中在35岁至40岁,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是科研的中坚力量和未来之星。  

全世界超过一半的肝癌病人在中国,揭示肝癌发病机制是陈瑶所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研究员陈瑶看来,科研要大胆设想,谨慎求证,系统深入,“肝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肝癌早诊率、生存率,降低发生率、死亡率。”  

东华大学纺织材料系主任覃小红教授,从事的是多维度亚微米纤维集合体介质诱导成形理论与产业化研究。她推行产学研发展,主持完成了多项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她在高效过滤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获上海市助推计划资助,并由企业出资建立高效过滤材料生产线并投产,第一批纳米纤维口罩N99、P99系列产品已推出。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副主任林燕丹教授,主攻领域是光健康和智慧照明。她在飞机和舰船等特定环境中开展研究,发明了不同应用情景的机舱照明模式和在恶劣天气下提高可视度的驾驶舱雷暴灯设置模式,应用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和舰船上。一个国际上最早从事军事航空研究的研究院团队认为,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方法是“降低飞行人为差错所必须的一个研究手段”。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工艺系统所工艺室副主任宋春景的研究领域很“”,她是一名核电设计者。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共同合作,研制板式催化剂的非能动氢复合器,在国内首次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推广应用至国内绝大部分在建和改建核电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敏专注于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在探索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拓展至当前在国际上新兴的肿瘤代谢研究。她曾在哈佛医学院进修,在世界顶级实验室学习让她感悟:“你常常会看到比你更优秀的人,却比你还要努力。”在黄敏看来,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过程,她所进行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正瞄准国际首创药物方向,致力于原创新药研发,研发老百姓能用得起的好药。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3.06 第11版 视觉  

原文: 科学让她们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