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乐善好施,定有福报

08.10.2014  12:18

          ■本报记者 顾泳
  当收到配型成功的通知,他将为安徽一名白血病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杨永康万分惊喜,“这许多年,我等待的事成真了;冥冥之中,相信是我坚持献血换来的福报”。
  杨永康说,在上海呆了这许多年,他与普通的上海医生,基本没两样。
  略显黝黑的皮肤,颇有马来风格的“飞机头”,和一口慢语速的普通话,从外形上来看,杨永康还是有那么些不一样。就在不久前,这名上海女婿升级当了爸爸,“以前还会想家,现在嘛,上海就是我的家!
  因为常做善事、乐于助人,杨永康在中国乃至家乡马来西亚,已小有名气。去年十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马经济峰会,谈到两国友谊时特别提到:“我们不会忘记,2012年马来西亚人杨永康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了中国安徽一名七岁孩子的生命……
  受到习总书记接见的次日,杨永康娶了上海姑娘张银艳,每每提及此事,他都抑制不住欣喜,“之前完全没有料想到,完全是偶然。”在他的眼里,中国与自己有妙不可言的缘分,在这里,他圆了医生梦,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找到了钟爱的人儿。
   助人献血,已成生命一部分
  来中国读医,是杨永康迄今最引以为傲的选择。
  祖籍为广东梅县的杨家,与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家庭一样,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杨永康回忆,幼时父亲曾生一场大病,由于及时输血方转危为安。这次意外,给少年杨永康烙下了两个挥之不去的想法:成年了就献血,长大后当医生。
  中学期间,杨永康已报名当地红十字会,做起志愿者服务工作。才刚成年,他来到献血点,捋起袖子,献出第一份爱心。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当年情景:献血点就在城市商场底楼,熙熙攘攘、人流攒动,好多人踊跃参加。大家献完血,推着购物车继续逛街。第一次献血,那个粗粗的针头,看了有点令人生畏,可当汩汩鲜血流向献血袋时,心中升起一个朴素的念头:献血稀松平常,却能救人一命,太有价值了!
  至于第二个想法,长大后当医生,却在考大学那年遭遇挫折。大学本科,他没有读到心仪的临床医学,转而被调剂到当时新兴的生物医学系,心里落差不是一点点。本科毕业了,曾经在日本留学学医的舅公给了杨永康一个改变人生轨迹的建议。
  原来,舅公曾到中国参加学术会议、考察学校,被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的惊喜变化深深感动。“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发展快、技术水平也高,到中国去,你确实可以学到东西。”于是,在杨永康选择留学国家时,中国成为最理想之地。
  就这样,2001年,杨永康前往天津就读第二个本科,专业正是梦寐以求的临床医学系;五年之后,他获得奖学金,来到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医生梦”,在异国他乡渐渐实现。
  居住地的迁移,没能中断杨永康的献血之路。在来中国之前,他已在马来西亚献血达20余次;2008年,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就读时,他又因为献血奉献、乐于助人,荣获“感动同济的十大人物”。2009年,杨永康在东方医院参加录取面试,老师们对他的事迹已有所耳闻,“当医生要有爱心和耐心,你做得到!”考官的一席话,极大鼓舞了杨永康。
   能救孩子,谁说不是福报
  2011年,当杨永康收到天津红十字会通知,与一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孩配型成功,他万分惊喜,“这许多年,我等待的事成真了;冥冥之中,相信是我坚持献血换来的福报。” 下转◆4版(上接第1版)  那个7岁的男孩,才读小学二年级,因为罹患重病,原本幸福平静的生活,几被噩耗击垮。杨永康心中有说不出的感触,“原来这世界上,真有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生命与我紧紧相连。”在准备期间,他时常想,小男孩的脸就像朵小花,渐渐苍白,输入自己的干细胞,重新让花朵绽放……
  当得知远在上海的儿子要献出造血干细胞时,爸爸妈妈还是有诸多不放心:献血无碍,可骨髓干细胞毕竟是人体精华,会不会对儿子的身体有损害?家人离得远,照顾也鞭长莫及。就连准丈母娘也替他担心起来:好事归好事,可女儿下半辈子的人生还要依靠小杨,会不会有个什么闪失?“这世界上,只有我能救那个小孩子,要是我再放手不管,他就真的没命了。”一番真诚而朴素的话,打动了双方善良的老人。
  来自安徽的这名七岁小男孩,无疑是极为幸运的。2012年4月,杨永康来到天津,为捐献骨髓干细胞做准备。为能集中采集到足够的干细胞,他必须注射动员剂,加速干细胞的生成,每天两针、连续五天,动员剂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加重,低热、乏力、腰酸背痛……4月17日上午8时20分,经过20次循环,耗时137分钟,杨永康成功捐献了156毫升造血干细胞……干细胞真的像他想得那样,输入小男孩体内,浇灌了那个娇嫩的生命。杨永康成为我国迄今唯一一个成功捐献干细胞的外籍志愿者。
  献完干细胞后,他与未婚妻特意给小男孩挑了只蓝色的书包,写了一封信,“叔叔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一定能像奥特曼战胜怪兽一样,打败病魔、早日背上叔叔送的书包……
  如今,小男孩已经回到了校园,他的血型也从原来的A型,变成杨永康的B 型。这朵小花,因为杨叔叔的热血,终得以重逢雨露。
   80余次爱心,他乡兑现承诺
  身为临床医生,难得的闲暇时间,杨永康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南京西路献血小屋。这里,也成了他和妻子当年约会最常去的地方。
  小巧而温馨的献血小屋里,工作人员轮岗,换了一拨又一拨,他们却都认识这位马来西亚小伙子。与其他献血者不同,杨永康手臂上因多次献血,针孔处已形成痂痕。抽血针每戳一次,都会有一瞬间的疼痛涌上来,杨永康总是咬咬牙,忍一忍,“有时真的还蛮疼的,不过那一瞬间想到能救人命,又不觉得疼了。
  杨永康一直在观察,临床血小板相当紧缺。曾有资料显示,70%的临床用血都是血小板。相比全血,献血小板非但用处更大,周期也能缩短。新规规定,两次捐献间隔两周以上,一年不超过24次即可。这对于杨永康,可真是个好消息。
  于是,他去献血屋的次数更频繁了,每两周报到一次,每次花两个小时采集两个单位血小板。迄今为止,杨永康在中国献血次数多达80余次,很多人问,“你是怎么坚持下来做好事的?”憨厚的他笑着直言:家里从小传统教育氛围浓厚,爸爸妈妈说,能帮别人就去帮,会有福报的!
  生活的小插曲还是出现了:2012年捐献完造血干细胞后,准丈母娘给杨永康大补身体,结果,小伙子体重由60多公斤激增至80多公斤。几个月前,杨永康再次来到献血屋,一验,谷丙转氨酶指标却高出正常值,献血不成。这可愁坏了他,回到家,立即买了跑步机,一有时间,他就在跑步机上开展“减肥计划”。
  “我还是每两个礼拜去一次,可最近一次,指标仍有点超标,又被拒了!”杨永康说时,难掩几许沮丧。现在,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把体重降下来,依然如往常那般,平平常常地献血,静静等待下一个福报的到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10/02/content_22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