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14.10.2014  12:43

(上大影通社讯 辛意)10月12日,“第二届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乐乎楼成功举行。继去年11月在浙江大学举行“首届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之后,本次论坛移师上海大学,来自沪宁杭三地的20多位青年传播学者和30多名研究生共济一堂,围绕九位青年学者的主题报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共分三场主题讨论。首先进行报告的是上海大学的周叶飞,在《驯化与抵抗:民初<暂行报律>中的国家与上海社会》一文中,他针对民国初年临时政府一方面鼓励媒介监督,一方面钳制舆论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并在性质、形式、合法性、权威与职能范围方面对国家与城市社会做出了界定。南京大学的袁光锋以夏俊峰案为分析对象,从情感的抗争性、聚集性与公共性方面做出了分析,并对公共舆论中的情感与抗议共同体的现象做了细致而富有成效的探讨。浙江工业大学的邵鹏以《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介的融合转型》为题,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方式做了思考和批判,指出在互联网思维下,媒介融合方向应该实现从内容到产品,从读者到用户的转移。

       下午的两场报告同样精彩纷呈。浙江大学的高芳芳将目光聚集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内容分析法,从公共领域、框架研究等理论出发,在框架、论调等方面对中国网民在不同媒介上公共事件的探讨做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反映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这方面的巨大差异。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路鹏程则通过《大公报》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实例,向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报纸记者是如何在具体的新闻实务中通过传、帮、带,完成职业社会化以及组织社会化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卞东磊则在《社会世界的更新:新闻与现代性的发生》的报告中,通过报纸在现代性中的作用,对人的“社会世界”变迁做出了精准的描述。第三场报告则从河海大学的张健挺开始。他从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说起,分析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的边界,指出媒介技术的应用程度将直接影响传播边界,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而已。浙江传媒学院的郭璇,则通过对比中美文化产业的推进模式,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力做了思考,并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想法。最后一位报告的是复旦大学的周海晏,她将关注点放在广东茂名的PX项目事件上,通过这一事件中电子动员的表现,指出了电子动员在科学性以及真实性方面的异化,并对中国语境下的“亚政治”进行了再思考。

       每场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与旁听的学生都对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就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学术热情高涨。通过最终的评选,上海大学的周叶飞、浙江大学的高芳芳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卞冬磊三位学者的论文荣获本届论坛优秀论文,为本次论坛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下一届论坛留下了更多期待。

       长三角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由沪宁杭三地青年学者共同发起,每次论坛不规定主题,欢迎与会青年学者交流一切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最新研究;不设专门的点评人,所有与会者均可以平等参与交流讨论;由三地高校轮流主办,以多元平等为原则扩大参与面。此次论坛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