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建筑规划师建言上海后世博步行空间建设

20.03.2015  12:30
  上海世博会原址东部合适什么形式的步行空间环境?我们当如何将其打造成富有特色、充满生气活力、体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公共中心地区?如何通过步行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将这片区域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既有标志性建筑及世博轴有机结合,并融合周边社区发展,实现地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在3月19日于同济大学举行的“PASSAGE——步行环境空间整合规划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上,来自法国、西班牙、荷兰、波兰等多国的8支年轻规划师、建筑师团队分别展示各自的设计方案,共同描绘上海后世博的步行空间。当天,随着一二等奖揭晓,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竞赛聚焦上海世博会原址的创造性再生,由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发起,同济大学、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上海世博集团联合举办,面向全球40岁以下建筑、规划等专业人士征集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得到国际同行的积极响应,截止2015年1月1日,竞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6国的47份参赛设计方案。遴选出的8支团队自本月13日起,在沪参加本次竞赛的设计工作坊,实地考察世博会原址,对各自的设计方案进一步予以深化。
  此次大赛具体针对正在进行后世博开发的世博园A片区,这片区域东至白莲泾、南至雪野路、西至上南路、北依黄浦江,将建成世界知名企业总部办公区。2013年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起陆续建成,2018年全面建成。
  “A片区位于世博轴东侧,这里各个单体建筑都是很好的项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合适的步行空间环境整合设计,将这些单个孤立的项目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高品质、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次项目负责人、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中国教席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说,本次竞赛为后世博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的平台。
  8支国际设计团队分别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利用不同类型的“”,构建新的通道系统,进而在世博街区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打破围墙,开放更多的门,打破商业区与绿色间的屏障,创造更多、更开放的通道,让人们更加自由出入;引入中国园林,让人们与自然更贴近,有更舒适的感受;引入雕塑等艺术元素,让人们在此有更好的休闲和体验……
  来自法国的设计团队以名为“”的设计方案夺得竞赛一等奖。评委会认为该方案考虑了时间、空间维度和宏观、微观维度,提出了比较有效的机动性改善策略,可实施性强。获二等奖的两设计方案分别名为“小幸福”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前者着重于生活点滴,视角独特;后者考虑了场地的世博记忆,规划结构比较明确。
  竞赛评委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教授表示,8支团队的设计方案各有特点,可以为世博园A片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启发和借鉴。
  本次竞赛的协办单位包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上海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