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招揽高端人才 不是比谁砸钱多

18.01.2017  13:04
  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人才”是政协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随着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工作的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和用人单位掀起一阵阵招才、揽才甚至争抢人才的热潮,其中不乏“重金”引进高端人才的做法。如何评价这些现象?引进高端人才还有哪些工作要完善?连日来,政协委员们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激励人才,不只是待遇
  建设科创中心,人才是关键因素。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完善,高端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过去一直是人才政策方面存在的短板。因此,上海在最新实施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中,着重解决了人才的激励机制问题。
  福利待遇水平是高端人才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寿子琪认为,用人单位如果能够量力而行,给予高端人才一些激励未尝不可。陈启宇委员则表示,希望科创企业在引进全球人才方面,相关的政策力度能够更加到位。尤其是引入纳入“千人计划”的高端人才,希望政府支持落实人才补贴政策。
  “如果你是高端人才,你最看中的是什么?”寿子琪认为,决定高端人才选择哪座城市、哪个用人单位,最关键的因素是能不能做事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要着重打造高端人才的事业平台。
  除了事业发展之外,高端人才对于出入境法规、居留政策、居住环境、生活状况要求较高,生态环境、市容市貌、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子女教育、文化艺术资源等等,都是影响高端人才“择居择业”的重要因素。这些都是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着力改善的方面。
   评价人才,不能标签化
  求才若渴之下,“重金”砸人才似乎难以避免,但也并非多多益善。如果用人单位在待遇方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就有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对于这种情况,安琦委员评价说:“高校之间互相挖人才非常低级。
  跟待遇竞争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标签化。文军委员认为,现在的人才政策很多,人才项目也很多,比如浦江人才、东方人才、曙光人才等,有没有可能对这些人才政策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安琦建议在收入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摒弃人才标签的影响,重点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实际价值进行评价,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得到应有的待遇,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连琏委员提到,现在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之间的待遇差距非常大,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这个矛盾已经非常突出,结果有可能导致“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她呼吁在重视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本土人才。(记者 封寿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