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钢校长在德国发表主旨演讲

19.04.2016  08:09

            德国当地时间4月18日上午,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应德意志联邦学术交流中心(DAAD)邀请,出席在柏林举行的战略伙伴教育国际合作论坛。作为唯一演讲嘉宾,裴钢用英语作了题为《和而不同携手共进,推动大学贡献人类文明》的主旨演讲,引起与会各国教育家的热烈反响和好评。

            裴钢在演讲中回顾了同济大学和德国方面尤其是DAAD的合作历程。他指出,文化的差异是阻碍世界各国人们有效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德国和中国之间,在一些看法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差异并非坏事,正因为有了差异而使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所以,差异也是一种美。正如中国常说的一个词“和而不同”,就是说允许差异、允许多样、允许多元,要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大家寻求到最大公约数,从而达成契约、促进共同发展。中德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存在哪国文化高、哪国文化低;哪国文化好,哪国文化差的问题,许多差异都是可以通过相互欣赏、相互交流来分解的。

            裴钢指出,办大学就是要如德国思想家席勒所说,要培养哲学之才,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要如伟大教育家洪堡所提倡的,大学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服务国家和社会,要进行科学研究。同济大学正在积极实践这样的理念,着力培养大学生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培养大学生保持科学兴趣、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要办国际化的大学,希望汇聚全世界的精英教师,汇聚全世界的学生,促进全世界不同文化的年轻人的交流,共同进行大学教与学的互动,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在演讲中, 裴钢校长阐释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理想 。他说,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包含五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大学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我们号召青年学生要有理想、要仰望星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要给大学师生乃至社会公众传达这样的理念:人类要可持续发展,要永续、健康、生态地发展。针对各国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治理难题乃至贫困、战争等问题,大学要积极想办法、出主意;不仅提供技术方案,也提供理念、方法和哲学思辨。办大学就是为了培养思考人类命运、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办大学就是为了向全世界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办大学就是要引领这样的风尚!

            二是大学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术。 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既要讲究工具理性,也要强调价值理性,希望全社会更加重视人的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追求GDP。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因为发展生产力而产生的副作用——环境污染问题,还得依靠技术力量、依靠科学手段、依靠改进生产力来解决。帮助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大学责无旁贷。大学一方面要推动科学研究,要聚焦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学科、生产知识和技术,促进理论创新,推动新思想、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的诞生;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应对各类发展性问题中的应用。

            三是大学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 大学应当成为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引领者,要通过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校园,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榜样。如何可持续发展?需要理念的宣传、技术的应用、设备的展示、过程的体验,包括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面临的挑战等,都需要去实践,大学可以做这样的展示和试验。另外,要加强大学和社会的互动,推动大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四是大学要促进大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态度。 同济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组织了专家教授给学生上课,专门讲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学生到欧洲、到德国来参观、实习,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提出学生“梦想帮助计划”、建设“创业谷”,促进学生投身环保事业等等,都是为了让校园里面始终蕴含着一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氛围,无形中让年轻人保持一种环保的生活态度。

            五是大学应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项制度,只有成为文化,才能永恒;一种思想,只要成为文化,就可以直抵人们的心灵。因此,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应当使其成为一种文化,使其时刻驻守我们的内心并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从今以后,我们应当让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让可持续发展理想成为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要通过音乐、绘画、舞蹈、诗歌、演出以及其它各类载体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化和文明,让人们在享受文化之美的过程中继承可持续发展精神。

          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使命,今天的各国都充分肯定大学在跨文化沟通中的积极作用。 裴钢说,大学不仅要勇敢的承担起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而且要主动地去沟通,大学应成为全球文化交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为此,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对于下一步和德国方面的合作,裴钢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促进 学生、教师交换。 要在同济和德国也已开展广泛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人员互动交流。在推动学生交换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推动教师层面的互访;推动双方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短期访学或者中长期教学,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都可以。不仅数量要上去,而且层次应提高、广度要拓展,要促进教师开展更深入的交流。同济也将有意识的选拔一些教师加入到这个交流中来,促进双方更多实质性合作。

            二是建立 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下一步,希望继续进一步强化和德国的合作。希望这样的合作应该是可持续的,希望双方政府继续大力支持,促进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人文交往领域的长期、深度合作。希望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设立更多教席。希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实现国际合作办学机构的良好运转。

            三是共建高端实验室。 希望DAAD能推动更多德国高校或科研机构能和同济大学合作,共建高端实验室。他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为很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发展科技的机遇,共建实验室具有很好的前景。

            四是开展人文交流。 人文艺术因其相通性、含蓄性和艺术美而成为促进人类相知、相交、相亲的重要载体。大学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汇聚地和生产者,所以,大学正好可以发挥人文艺术富集的优势,推动各国人民的相知相亲。近年来,同济大学人文艺术学科积极开展和德国方面的合作,通过音乐、绘画、舞蹈等等文化载体,跨越时空和语言障碍,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德两国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希望双方以后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