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被“伊斯兰国”夺走家园的伊拉克平民

16.04.2016  10:38

  新华社伊拉克埃尔比勒4月14日电 通讯:“我只想早点回家”——记被“伊斯兰国”夺走家园的伊拉克平民

  新华社记者刘万利

  雨后的巴哈卡营地内道路泥泞,50多岁的贾米拉穿着一双破旧的拖鞋来到一家杂货铺,挑选一会儿后,将两双新鞋放在塑料袋内。“我现在身上没钱,我给你写个欠条,等我儿子回来再给钱行吗?”她对杂货铺老板说。

  “对不起,这里所有的东西只能用现金买,不能赊账,”店主瓦利德无奈地说。

  贾米拉很失望,慢慢地把鞋子放了回去。“现在的生活太困难了,我没有钱,住的地方很简陋,我只想早点回家,”她说。

  贾米拉的3个儿子都在伊拉克政府军服役,偶尔会给家里带点钱补贴家用。2014年6月,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即将攻陷摩苏尔市时,她们一家人匆忙逃出城,几乎没带什么家当。

  瓦利德一家也是在那个时候逃离家乡。“我和父亲、兄弟在摩苏尔市有5间大商铺,5栋房子,可现在你看看我的生活,”他指着不足10平米的杂货铺说。“很高兴库尔德自治区政府收留了我们,让我们有落脚之地。活着总比死了强,在这里也比留在摩苏尔好,只要人还在,总能从头再来。

  位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市的巴哈卡营地内,生活着近4200名无家可归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2014年从摩苏尔市及周边地区逃到这里。

  背井离乡虽然不幸,但与生活在“伊斯兰国”控制区的人相比,他们却是幸运的。

  赛义德的家乡科比达尔村自2014年6月起便处于“伊斯兰国”的控制,直至日前才甫获政府军解放。面对记者,26岁的他开始回忆起漫长被占领时期的苦难往事。

  “他们到村子后不让教师上课,原本孩子们学习数字是通过图形学习,例如一个苹果代表数字一。但他们却教孩子们通过一颗子弹或者两把冲锋枪来认识数字,”赛义德说。“一年级的孩子就是这样学习数学的,而五年级的孩子就要学习拆卸机枪和制造炸弹,我的村子里就有3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加入他们的作战部队。

  当听说政府军即将发起军事行动,解放摩苏尔附近的村庄时,很多人不顾一切地从其它地方跑了过来,有些人被武装分子抓到后处死,有些人没能通过雷区。“有一户人家带着孩子想跑到我们村等待被政府军营救,母亲和姐姐在逃跑的路上踩到地雷被炸死了,弟弟看着亲人死在眼前却不能停下脚步,因为后面有人正在追赶他们,”赛义德说。

  在埃尔比勒市南部的迪巴卡营地,聚集着近3000名刚刚被伊拉克政府军从“伊斯兰国”控制区解救出来的百姓,发生在他们身上类似悲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自2014年1月以来,有330多万伊拉克人因冲突而背井离乡。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库尔德自治区政府设立了多处营地安置无家可归的平民。

  伊拉克政府今年3月宣布将在年底前收复摩苏尔,人们归乡的期盼更加强烈了。“前几天有人来营地统计谁想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我赶紧报了名,我想在他们(‘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被赶走的第二天就回家,”贾米拉说。